肺肿病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书相伴,心暖不惧冬寒作家文摘11月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作家文摘」

《作家文摘》每月推出好书榜,致力于推荐优秀的社科图书,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为主。深冬渐至天渐寒冷,在这样的季节,不妨坐在暖窗前,或捧一杯热茶,或煮一杯咖啡,共同品读《作家文摘》推荐的10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年》严伯钧著,中信出版集团年4月出版

■《破局者:改变世界的五位作家》[英]林德尔戈登著,胡笑然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年8月出版

■《希区柯克传》[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孙微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11月出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德]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著,强朝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0月出版

■《海洋变局0年》张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0月出版

■《第五次工业革命:太空技术引发的科技和产业变革》[西]茵玛马丁内斯著,龚若晴译,天地出版社年10月出版

■《万里走单骑:老单日记》单霁翔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6月出版

■《平生记》饶平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9月出版

■《别来沧海事:我的租界往事》汪兆骞著,现代出版社年11月出版

《作家文摘》副总编辑、编审、记者

编辑推荐:

西方艺术因涵盖众多地区和艺术流派而呈现出多元纷杂的局面,对于艺术“小白”而言,找到一本能帮自己轻松又系统地了解西方艺术的书并不容易。本书作者以“二元对立法”将文艺复兴至今年的西方艺术史提炼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涵盖了西方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等核心艺术领域,同时依照不同艺术流派产生、发展和流变原因进行系统性的讲述。

意大利和德意志的艺术贡献

尽管欧洲看上去国家众多,在文艺上理应百花齐放,可单就对艺术的贡献而言,意大利和德意志占据了这当中的绝大比例。

英国只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风景画领域打出一波小高潮,其中透纳和康斯特布尔两位画家居功至伟,毕竟文学、戏剧似乎才是英国人的专长。

西班牙长期被阿拉伯人统治,直到年西班牙王室才收复失地,恢复统一,这导致西班牙未赶上文艺复兴的大浪潮。

北欧到今天,总人口加起来和上海不相上下,马上能想到的知名画家只有一个蒙克,著名的作曲家有西贝柳斯(芬兰)、格里格(挪威)、尼尔森(丹麦),倒是文学、戏剧领域的安徒生和易卜生名头很是响亮。

俄罗斯更是到了19世纪初还存在农奴制,19世纪上半叶才出了第一个国际级的作曲家格林卡。

法国尽管12世纪在建筑领域有一项席卷欧洲的巨大贡献——哥特建筑,但在艺术上的爆发也要等到19世纪初。

如果给西方艺术史划定一个所谓“古典艺术”的范围,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现代主义艺术之前,那么意大利和德意志无疑是两个产出最多、存在感最强以及风格特色最为显著的文化地区,二者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

2

编辑推荐:

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奥利芙·施莱纳、弗吉尼亚·伍尔夫,她们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阻碍而成为作家?面对这些闪亮名字和她们留下的世界名著,作者林德尔·戈登的笔触重返她们每个人置身“局外”的时刻,抽丝剥茧,将她们生命肌理之中的沉默、黑暗、孤独、危机和困境缓缓铺开。正是这些让她们随时可能坠入无边深渊的时刻,带给了她们无限的潜能和无穷的创作能量。

是她们选择了自己

当然,没有人能够解释天才。

我们知道的是,在这些作家身后,家人们营造的神话形象削弱了她们激进的本质。乔治·艾略特的鳏夫呈现出的是一个无瑕的天使形象;另一个极端,则是与施赖纳不和的鳏夫出于愤怒扣给她的污名。对玛丽·雪莱,忠心耿耿的儿子与儿媳按照维多利亚时期怯弱少女和未亡人的形象塑造了她。但她们的声音还是透过后世声名这方墓碑响亮地传出。这五位作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无疑改变了文学的面貌。我们不仅仅阅读她们;我们聆听她们,与她们一同生活。

实际上不能说我选择了这些作家,是她们选择了自己。她们每个人都怀抱着简·爱所表达过的那种冲动:

我必须说话。

编辑推荐: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柯克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他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是个谜。在本书中,希区柯克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日常的恐惧令他迷恋秩序。他把生活安排得如同军事行动;衣橱里的衣服剪裁必须一模一样,成对匹配;每天下午茶都会摔碎一个茶杯,以此提醒自己生命是多么脆弱;必须事先精确设计每一个镜头,不给任何人留下横加干涉的机会。电影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唯一的避难所。

希区柯克:他始终是一个孩子

希区柯克说,家里人告诉他,他在婴幼儿时期从不哭泣。

但他也谈到自己的恐惧:当他还是个摇篮中的婴儿时,一位女性亲戚曾把她的脸贴得离他过近,还故意发出婴儿的声音。他还说,当一个婴儿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往往就会开始试着吓他,这应该是母亲和孩子都享受的事情。在另一次讲话里,他回忆起,他母亲曾在他六个月大的时候对着他说:“砰!”即使他从来没哭过,他也不是不知害怕为何物。

希区柯克谈及童年和家庭时总是惜字如金,但他还是设法回忆起了一些片段。他喜欢讲述这样一个场景:犯了一个很小的过失,他的父亲与警察就合谋把他在警察局的牢房里关了两三分钟。只是因为这个小男孩在一次穿越伦敦的“探险”之后回来得有些晚。他提起这件事,原本是为了解释他自己终生对于警察的害怕以及对于罪恶和惩罚的痴迷。然而,为何威廉要给他安排这样的经历,我们就不清楚了。对一个小男孩来说,这是一次可怕的折磨。它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垂直线条、水平线条或交错的光线阴影就此成了一个常见的视觉主题。

很明显,这种恐惧在他年纪尚轻时就已形成。他也许编造了这个父亲与警察的有些象征性的小故事,不断地讲给那些记者听,作为一种驱散黑暗的祷告。他对于生活的恐惧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缓解。从根本上说,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改变。童年产生的恐惧和执着,一直陪伴他直到生命的尽头,从未消失。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孩子。

娜拉

编辑推荐:

年11月11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周年纪念日。27岁因涉嫌政治谋反被捕,在临刑前最后一刻被赦;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重返文坛;为躲债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在这部陀氏新传中,作者的传神之笔清晰地呈现了作家充满戏剧性的人生。

很长时间以来陀思妥耶夫斯基便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悬于一线。虽然以往最让他担心害怕、每一次发作都有可能致命的癫痫病,在过去一段时间略有减轻,但新添的肺气肿毛病却越来越严重。50岁生日时,弟弟安德烈在信中向他道贺并祝他健康长寿。陀氏在回信中写道,他大概活不了多久了。他在年夏天最后一次去巴特埃姆斯疗养时,其实一直在工作,而不是休息。当时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卡拉马佐夫兄弟》写完。

不惜一切代价,即意味着牺牲健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通信中,当他提起写作时,经常会把这项工作称作“苦役”。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任何时候都高。

驱使他继续写作的动力,已不再是对声名的渴求,而是让家人得到更多的物质保障。年8月,他在从埃姆斯写给康斯坦丁·波贝多诺捷夫的信中说起自己对疗养的反感。他在这里足足花掉了卢布,这笔钱如果留给家人,远比花在自己的健康上更有意义。“我坐在这里不停地想,我可能很快就要死了,也许再过一年,或两年,在那以后,我的三位亲人该如何过活。”

虽然对陀氏夫妇来说,他们再也不用为了一块面包去把衣物当掉,但是他们手头却没有任何积蓄。他们在旧鲁萨的房子,也是以安娜兄长伊万的名义买下的,后来才转给了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还在为家人未来的生活操心。这一点通过一件小事便可得到证明:他在病榻上还亲笔给《俄罗斯导报》编辑部写信,催要《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卢布剩余稿酬。

郑红革

5

编辑推荐:

人类进行海洋征服行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0年,多少国家因海洋而兴,又因海洋而衰。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海洋的变局?本书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条是海权的发展,力图通过展示这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揭示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海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格局。

海军使俄国振兴

早在年,彼得一世便在沃罗涅日建立了一支顿河小舰队,此后沃罗涅日造船厂就不断地建造舰船装备俄国海军。年,俄国亚速舰队成立;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学校建立,为海军培养军官;年,俄国内河舰队成立,俄陆海军开始沿着涅瓦河向出海口进军,与瑞典军队展开了激战。年10月11日,俄军对涅瓦河口瑞军坚守的诺特堡发起进攻并取得胜利。

年,彼得一世设立了海军部,统领波罗的海、亚速海两支主舰队和白海、里海两支小舰队;并在波罗的海沿岸大兴土木,建起了新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同时还着手营建新的首都——彼得堡。他在沃罗涅日乘一艘新下水的巡洋舰沿河而下,来到彼得堡,将波罗的海舰队的这第一艘军舰命名为“御旗号”。

波罗的海地区最喧闹的地方当属俄国海军部的造船厂。年它开始造军舰,到年,已造出66艘武装的大桡木船和50艘军舰。

年,俄国在波尔塔瓦战争中大胜瑞典,瑞典从此一蹶不振。年,俄国海军开始进军芬兰湾,占领维堡,攻克里加,年占领赫尔辛基。年,瑞典向俄国投降,《尼斯塔特和约》使俄国获得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的一部分和包括维堡在内的芬兰东部。北方战争的胜利,使彼得一世获得了“彼得大帝”的称号,沙俄从此也被称为俄罗斯帝国。

年,彼得一世已决意使彼得堡成为首都,他想开辟一个朝向欧洲的窗口,将经济中心向海口方向移动,为俄国与西欧的联系开辟捷径。他期望彼得堡是“另一个阿姆斯特丹”,海军部也放在了彼得堡。在彼得一世统治俄国的40年间,俄国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编辑推荐: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是人类的四次工业革命,太空技术引领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全新的“太空文明”时代。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目前世界各国在航天及卫星领域的发展状况,记述了卫星技术服务人们的生活,展现了空间站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将加快迈向太空的步伐。

小行星有巨大的开采潜力

我们对太空矿物的兴趣始于年至年间,当时六次阿波罗飞行任务从月球表面带回了千克的月球岩石、卵石、沙子和尘土,为我们了解月球成分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想分析陨石的矿物成分,因为微型小行星每天都在撞击地球。

多年来,我们将月球的地质成分与来自其他行星或小行星已经确定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以确定太阳系其他天体的采矿潜力。虽然月球也有发展采矿业的可能性,但小行星的丰富成分还是让许多太空机构感到惊讶,尽管其中一些星体有要跟地球相撞的迹象。例如小行星贝努(即小行星)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它有二千七百分之一的可能在年到年间与地球相撞。不过,到那时候这样的危险应该可以避免。然而,另一颗小行星迪迪莫斯(即小行星)预计将于年左右到达地球。面对这两种情况,太空机构正在努力收集和分析那些距离较远的小行星的矿物成分,同时研究如何将近处的小行星击毁或改变其轨道。除了这两项活动,鉴于最近新能源领域的新动态以及太空探索和人类月球定居的新目标,一些私营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太空采矿是否值得一试。

建设太空基础设施及提供载人登月服务所需的资源不能从地球发射,因为成本太高,而且火箭的负载量有限。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月球上行动,就需要利用月球资源来开展这些地外活动。

从技术上来说,尽管小行星有巨大的开采潜力,但要执行勘探和开采任务仍需要新的技术,才能让航天器降落并攀附在以20千米/秒的速度在太空中运动的星体上。采矿设备以及对矿物进行粉碎、提取和精炼来获得其他化合物(如火箭推进剂,还有水和氧气等人类在太空生活的必需品)的基地,都即将成为人类常规太空活动的重要基础。

7

全书以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的故事为经,以作者“老单”在九个省份、12处遗产地参加《万里走单骑》节目录制的见闻和随想为纬,讲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找和守望中华文化根脉的故事。

“寻找与守望”的故事

十多年前我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当时我们想做成三件事:一是设立一个文化遗产日;二是确定一个文化遗产的标志;三是创作一首宣传文化遗产工作的公益歌曲。5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我与樊锦诗、冯骥才等四十余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设立文化遗产日。经国务院批准,自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大家来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后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当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到中华大地的时候,在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出土了一件“四鸟绕日”金器。中间一个太阳向四周喷射出12道光芒,围绕太阳有四只神鸟逆时针飞翔。“四鸟绕日”既端庄又具动感,且有美好而深刻的寓意,我们把它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5年,我陪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出差,与他说起想要组织创作一首文化遗产公益歌曲的想法,他很支持。我正想着要从请人作词开始,结果下飞机的时候,孙家正部长说,他已经写好了第一段歌词。他的歌词题目就是“寻找与守望”(歌词节选):

拨开岁月的迷雾,远离现代的喧嚣;/攀缘峭立的山崖,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寻找源头,寻找根脉,寻找回家的小路,/守望初衷,守望未来,守望精神的家园,/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

在《万里走单骑》节目录制的过程中,我写作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我们穿上布鞋,在12处遗产地“寻找与守望”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个个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寻找与守望”的故事。

本书是饶平如的遗稿,可以说是他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一生。作者以平和细致的笔调,铺展出一部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人史,时间跨越一个世纪。历史的风雨飘落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间种种,构成了一代人不平凡的记忆。

折本

有一次,某日午饭前,父亲面容严肃地对母亲说:“今天我到大旅社去有事。”“什么事?”母亲问。父亲说:“吃完饭再告诉你吧。”于是,母亲心神不定地吃完了饭,急着问:“什么事?”父亲才说:“我们存放在崧大里的元钱给倒掉了!”所谓“倒”,乃南城方言,犹言打了水漂。母亲一听,“哇啦”一声便泪流满面,痛哭起来。

原来父亲有个商界中的朋友名叫赵鹏九,他想开店,找众人集资,卖的是时尚服装、鞋履箱包、配件挂饰之类,各色百货都有。父亲是被拉的投资人之一,此去是处理该店的关门歇业善后事宜。到了晚上,父亲终于回家了,还带回一个大大的包袱。包袱打开,摊在母亲房间的地板上,满满一大堆“垃圾商品”。原来,赵鹏九表示,钱是还不出来的,目前只好把店中剩下来的、卖不出的东西,平均分摊给各个投资人抵还债务,算是作个了结。

父亲把大哥、大嫂、定姐等人都叫来,任他们自选,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于是大家手忙脚乱,在商品堆里忙不迭地翻来翻去。经过众人们一番选捡,但凡好一点的都被拿走了,地上仍剩下一些谁都看不上眼的东西,像什么假玉手镯呀,念佛珠呀,老式过气的帽子呀,颜色黯淡的长围巾呀。母亲就把这些剩下的物件收拾起来了……

事隔多年,当年我回南昌结婚,姨婶把我母亲的遗物,当众分给我和三弟的时候,我忽然看到了灰色的长长围巾,便取来收藏起来。之后,妻子美棠把它带到上海。在艰辛困厄的岁月里,这条虽老旧但质地确是纯真羊毛的长围巾,陪着我度过了十多个年头的冬天,直用到它支离破烂为止。

王晓君

汪兆骞的童年,是在天津意奥租界一栋意大利风格带花园的别墅度过的。他以这一童年百草园为圆心,辐射开去,以与之相关的各阶层人物的传奇人生为题材,多角度地展示了解放战争前后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

作者以第一人称,婉转而简洁、平静而感人的笔致,照见大时代下各色人物的人生命运与际遇,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幅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风景。

另一个世界:我在天津租界里的童年

在人生羁旅中,童年太短暂,还没来得及打个招呼,就匆匆消失了,于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是无可逃避的宿命。

但每当想起它,总会卷起往昔的绵绵情怀。它如同一片浮云、一带青山,又恰似一支纯真、清亮的歌谣,快乐并有些忧伤地在自己的精神时空中柔软地回荡、延伸。

童年是个快乐干净的世界,也是一种别样的乡愁。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童年,学着打量世界,又培植了我对文学的梦想,让我一生九牛莫挽地与文学不离不弃。我干的是编辑行当,终日埋头阅读浩如烟海的文字,精心打捞其中的玑珠,为人作嫁衣裳。桑榆之年,我终于遂了自己的夙愿,写了几本研究文学和文人的小书,希冀能为文学史提供一份个人的证词。我陶然其中,乐不思蜀。

忽有专司出版的友人,非常郑重而执拗地请我写童年的回忆录。我初时婉拒,然而,“古今难免余情绕”,特别是常有童年往事萦绕于心,便开始尝试写童年那些“别来沧海事”。于是,心头便鼓荡起越来越多的童年往事的涟漪……

童年是人生的另一个世界。

人的生活都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琐碎、平庸,另一方面它又蕴含着人性的美丽和力量。而人的童年纯洁无瑕,是一个朝向审美的乌托邦的诗性世界,充盈着人性的光辉与诗意的光芒,正所谓“往事所以鉴心者也,有善恶则省之于内”,由此让人充满向上而生的希望。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意奥租界度过的。余生也早,年伊始在一栋意大利风格的带花园的别墅里呱呱落地。这座别墅,是我童年的百草园。

意奥租界,是旧中国风雨飘摇之船的独特一角,浓缩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这里中西文化交融,文脉悠长,各界名人荟萃,其中的少数人有历史局限,但更多的人尚有不能遮蔽的火烬的价值。

文化名人梁启超的家人、清朝遗老华世奎、木斋中学创办人卢木斋、创办含光女中的大家闺秀张淑纯、《新天津报》的爱国报人刘髯公、我的启蒙老师国学社创始人李实忱、我七岁就结交的武侠小说宗师白羽等,都与我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家族和亲戚各色人等也都纷纷在别墅登场亮相:混迹军界的牛三姑爷、神秘的身世凄凉的章老师、侠肝义胆的厨师秦爷、抗日烈士之子司机杨二、邻家那位绾高髻戴白花的郭英、为我党搞地下工作的母亲的表弟杨虎、祖母导演的婚姻悲剧中度日如年的叔叔婶婶……他们的出身、个性禀赋、时代际遇、传统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以各种因素碰撞,塑绘出并不单纯的色彩,其中不少带有拂衣高蹈、不囿流俗、慷慨任道的精神和人性之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的童年,得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

拒绝记忆被风化,我写下了这部记录童年生活的小书,唱了一曲天真无邪又饱盈意趣和忧伤的悠长歌谣。

这些交织在我童年百草园里的人物,其命运是独立的,又都因我而隐隐相关,有偶然性,也有存在生发的必然。故事中的人物有笑声和甜蜜,又有叹息和苦涩。在追忆他们的时候,童年的我与当下满头白发的我是双重身份,共同叙述,于是,过去和现在、我和熟悉的那些人之间,便有了“永无休止的对话”(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语)。重返生活现场的真实,让这一切变得和谐统一。

“往者不可复兮,冀来者之可望”。作为作者,在讲自己的童年故事时,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心力,甚至,一不留神,让自己的童真里,夹带了对未来的追逐,被物化成“另一个我”,一个活在梦里,与孤独和单调不断抗争着的对自我的重塑。但平心而论,我还是尽力还原了我那本真、质朴、温润却又庸常的童年,在讲自己和别人的故事时,着眼于人物命运的复杂性,把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付诸笔端,这或是这本小书的一种价值。

10

编辑推荐/p>

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这两项国家级大奖,囊括了众多优秀作家,在各类体裁创作上,他们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其中很多作家有三十年以上的创作经验。梳理他们的创作脉络,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意义非同小可。

《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了7届49位鲁奖获得者和10位鲁奖评委,全书以“鲁奖”为切入点,从创作与评奖两个角度透视中国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了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铁生的写作没有计划。因为精力不济,多数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而已。“我想对读者说的,就是我想对自己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

问: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是什么给予您如此大的写作动力,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

史铁生: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当然,用目前流行的话说“这有点儿累”,所以这历程也并不像上面说的那么轻松。我曾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吗?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蹚,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说到这儿,我真是有些惭愧,因为我很少能照顾到读者。所以,“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这话我实在是不敢当。

问:您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伤感,正是这种伤感和厚重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和您的读书与思考有关吧?

史铁生:我并没有特意地追求伤感与沉重,但由上述写作动机看,大约难免。我的意思是:随它去吧。说“这与我的读书和思考有关”,不如简单地说这与我的处境有关,读书和思考也是我的处境之一部分。我并不认为伤感与沉重一定就好,但既然确凿,也就有其表达的理由。

问:常常和朋友谈起您的作品,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身体,近来您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一天能写多长时间?您是怎么安排写作和读书时间的?

史铁生:我的身体总是不大好。我得着两种“电视剧病”。怎么讲?您看现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特别容易坐进轮椅,近来又特别容易得尿毒症了。这可能有助于戏剧性,可一旦成为实际,却一点儿都不浪漫。这两种病弄得我精力大减,写作和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只能尽力而为吧。再说,年至半百,改行怕是来不及了,只好仍在这行当中混着;《病隙碎笔》是我目前写作的实情。

问:您觉得哪些书对您影响最深?您比较喜欢哪些人的作品?

史铁生:关于读书,我不想说得太具体,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