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中医症状,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眩指眼花或眼前黑蒙,视物模糊;晕系指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不定,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病名,首载于《内经》,实证有“木郁之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虚证则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的论述。
《伤寒论》中张仲景首次提出因痰致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两宋时期将外感和内伤病因分开;金元时期提出因虚治眩;明清时期,提出因血瘀致眩晕。随着对眩晕认识逐渐加深,临床治疗的思路也不断被拓展。
水饮停聚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
——眩晕伴有头重,不管是“躺着、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的,非常严重,泽泻汤主之,治法重在利水祛饮。这个是心下有支饮,也就是血管里代谢不掉的死水多了,这个血液里面有很多死水,流到头。你的头脑里边的血液稀薄,头脑从稀薄的血液里吸不到足够的氧气。所以这种是脑部的血液缺氧型,坐着站着都天旋地转。要把脑部里边的血管的那些死水,抽掉。刘渡舟认为《泽泻汤》主要是去除在上面的水饮。
2.《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中提到:“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此为水饮停于胸膈间。
——眩晕伴有呕吐、心悸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法重在降气利水祛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在,但呕吐悸眩痞5个主证中,悸和眩均不是胃脘症状,如果患者以心悸眩晕为主证来就诊,能否想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呢?
见头晕、高血压便多以肝阳上亢辨证,取用平肝潜阳为常法,对胃脘之呕吐频频泛恶,或忽略不见,或将头晕和胃脘不适分割开来分而治之,如果不对水气停滞对身体或上或下的影响了若指掌,则很难独取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病例有力地证明了,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独治水饮,不用天麻、钩藤等所谓降压之品,血压也能下降,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
3
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8条:“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方中葵子通窍利水,茯苓淡渗利水,则湿去阳通,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眩晕可除。
4.《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颠眩吐涎沫的五苓散证。“颠眩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些人他头晕的时候,会同时吐酸水。就是那种好像口水,咸咸的口水,酸酸的口水,就一直涌上来。严重的就叫癫痫病。这个要用五苓散,这个就不是治血管,治脑。五苓散是顺你这个全身的水。从吸收到代谢都帮你顺过一遍,很好的方子。所以呢,口渴加尿不顺,就用五苓散。
阳虚饮停1.肺气虚:《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2.脾阳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临床表现为眩晕,胸闷呕恶,身重倦怠,嗜睡耳鸣,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脉沉紧或濡滑,苔白腻。治宜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坐着不晕,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的苓桂术甘汤证。眩晕时躺着坐着不怎么晕或不晕,但是一站起来便头晕目眩、眼前发黑、俗称“黑眼晕”;或只要坐车、乘船等就晕车晕船,平常还伴有心悸的症状,这种眩晕就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治法重在温水化气祛饮。这种情况好像患者的血,上不来的样子。它是假设你的消化系统这一块有太多的死水,就是中医说的痰饮。这个死水在这一块压住了,你的血要上到头去供氧气就很难。所以呢,要把这里的痰饮抽掉。
3.肾阳虚:《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瞷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眩晕如脚踩棉花,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路不稳、容易摔倒在地上,常伴有心悸,身上经常有肌肉跳动,脉沉或沉弦(缓),或有四肢冰冷沉重疼痛、恶寒或下利或咳等,真武汤主之,治法重在振奋肾阳化气祛饮。
这种晕眩通常是发生在什么人身上?高血压的人身上。你看高血压的人,有时候会觉得头好像塞住一样。那就是这个真武汤,专治那种头晕头昏的高血压。真武汤是治少阴病的水毒的药。
外感风湿,郁而化热《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浊邪上逆1.阳明热盛:《伤寒论》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伤寒论》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治宜泻下实热、荡除燥结,主方大承气汤。
2.少阳风阳上扰:《伤寒论》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临床表现为眩晕,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不欲食,呕吐,舌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清泄胆热,主方小柴胡汤。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这个数是张仲景六纲辨证里标准的少阳病。而且口苦应该是早上比较苦。下午口苦是阳明病。有嘴巴发苦,又喉咙发干,然后又“目眩”也就是头昏眼花的。只要兼有口苦、咽干,然后又目眩明显的,那就是小柴胡汤证。
少阳病的脉是比较弦的弦脉。因为晕眩多数是水饮造成的,单弦为饮,双弦为寒,少阳病多少都有点水饮的情况,所以是弦脉,然后,晕车晕船的话,五苓散是可以吧身体里那些不要的水抽掉。
针刺方法《伤寒论》条:“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伤寒论》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