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7 20:57:00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作用于机体,与机体正气相争,邪胜正负则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从而发生外科疾病。研究其发病机理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从而可以揭示外科疾病的本质,并进一步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根据。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涉及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一、邪正盛衰外科疾病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邪正斗争的基本矛盾,它不仅关系着疾病是否发生,而且还决定着证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特性,另外还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入侵,即不发病。但如邪气偏盛,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则发生外科疾病。发病后正气旺盛,临床多为阳证、实证,发展顺利,预后良好。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溲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局部症状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肿根束,焮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正气不足则表现为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见面黄神倦,或潮热盗汗,舌红或淡,脉虚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平塌或坚硬结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腑而为败证。外科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变化受治疗用药的影响较大。如阳证疮疡初期,一味地内服大剂量寒凉克伐药物,常使正气内伤,气血凝滞而毒聚不散;又如疮疡脓成,无论阳证、阴证,不用托法,或溃后排泄不畅,不及时切开引流,均可致毒留肌肤、筋骨,甚而内攻脏腑。重症或久病伤正之后,或热毒伤阴,或脓泄大伤气血,阳证实证可转为阴证虚证,从而导致正邪关系的本质发生动态变化。二、气血凝滞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动态的变化,因而病理过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当致病因素造成了局部气血凝滞之后,可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如果通过治疗,去除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科疾病会消散吸收而痊愈。气血阻滞于人体,因部位不同而各具临床特征。如阻于肺则咳喘咯血;阻于肝则胁痛;阻于脾胃则呕吐腹胀;阻于膀胱则淋浊、癃闭、血尿;阻于肌肤则刺痛、肿胀、瘀斑、血肿;阻于筋骨则酸胀疼痛;阻于经脉则肢体拘急、活动不利,甚则麻木冷痛。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血肉腐败,则蒸酿液化为脓。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气虚下陷可致脱肛;血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切关系。三、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白驳风,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油风的发生等,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有头疽生于项的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该经为寒水之经,也为多血少气之经,所以难以起发。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而外臁与内臁相比,则较易收口,原因是外臁为足三阳经所属,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内臁为足三阴经所属,为多气少血之经。经络也是传导毒邪的通路,它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故体表的毒邪可由外传里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病变也可由里达表,均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由此可见,经络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四、脏腑失和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外科疾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明疮疡大便秘结论》亦云:“大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络不通而所生焉。”如心火亢盛、脾胃湿热火毒等可导致疮疡的发生;肠胃湿热蕴蒸,可发为粉刺;肺肾两亏,可发生瘰疬、流痰。故有“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内”之说。因此,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如有头疽、颜面疔疮、疫疔、毒蛇咬伤等可因热毒、疫毒、蛇毒的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使毒邪走散,内攻脏腑。如毒邪攻心,蒙蔽心包,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可见咳嗽、胸痛、血痰等,形成走黄、内陷危证。故古代医家有“五善”“七恶”的精辟论述。总之,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虽是总的发病机理,但概括而言,脱离不了阴阳的平衡失调或偏胜,因为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气血、脏腑、经络均是寓于阴阳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腑属阳,脏属阴;经络之中有阳经、阴经之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破坏了这种关系,造成了阴阳的平衡失调,就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病象尽管千变万化,总是能以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性质,属阴证或阳证,为阴虚或阳虚。在“审证求因”过程中要抓住八纲辨证中的总纲,才不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