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从人性的善与恶想开去(一)
Kf03mXLrtdr - 2020/1/28 1:48:00

                      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人性。    孔子讲人性,只说“性相近,习相远。”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性是善是恶,他认为人生下来时无所谓善与恶,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环白癜风的早期症状图片境影响,习染不同,人与人之间便相差很远了。他认为人的或善或恶,主要与后天的习染有关。而这种习染,其实就是一种学习,一种熏陶。肯不肯学习,学什么,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熏陶,便决定了他后天的样子。    孟子则明确地提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说这四心是人性善的开端。并以此为据提出人性本善之说。“人之初,性本善”,说人刚生下来时,其本性都是善良的。后来有些人变得不善了,是因为受到了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后,把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人的先天本有的善良本性给蒙蔽了。他要人们通过修养,拔开迷雾,发掘出自己本性中的这种善性,并使之充实广大,使人性中的善性得到复原。    孟子的理想是通过“养浩然之气”,最终实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这种人格其实就是对“仁”与“义”品质的一种坚守。    孟子的性善说,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立论的主要理论依据,儒家认为人本来都是善良的。由于人原本是善良的,那么也就可以通过“温、良、恭、俭、让”来引出人的善性。人的偶有不善是因为后天受到了物欲的蒙蔽,因而需要通过修养来去除物欲给人造成的蒙蔽,使人回归善良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    不过,人的这种善性并非百分之百的可以引发出来。在某些情况下,无论你怎样做也是引发不出对方的善性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以杀人为取乐方式的日本士兵,表现出来的就全是恶,是兽性,没有人性。如果你和凶残的狼在一起,你能和他讲仁义吗?不能,你只能想方设法制服它或避开它,让它没有伤害你的能力和机会。    季羡林先生晚年时曾说,他这一生看到的人中,有好人,有坏人。通过他几十年的观察发现,几十年前是坏人的人,几十年后并没有变成好人。还是照样地坏。孟子说人性本善,靠得住吗?不知道。我想,大约有一部分人是天生善良的本性多一些,而有一部分人则是天生邪恶的本性多一些吧。这就好比动物界的羊与狼的不同,就是其先天赋予的本性的不同。    荀子针对孟子性善之说,提出人性本恶说。说人天生都是自私自利的,是恶的。说人性之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强调教育对人性的向善有重要作用。因而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功用。把教育看作是使人心向善的重要途经。他的这一认识是非常宝贵的。    事实证明,教育确实对人心向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有“饥荒起盗心,不平生愤恨”之说,但这是在特殊情况下(饥荒、不平)才会发生的现象。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解决之后,教育对人心向善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    一个社会,人群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违法犯罪的现象自然也就越少,人表现出来的善性就要多一些。    基于这种认识,历代的社会贤达人士,无不对教育情有独钟。都希望通过办好教育,把光明与爱播撒人间。    荀子之性恶说,成为后来韩非、李斯等法家人物崇尚以法治国的主要理论依据。因为人性本恶嘛,要使人不作恶,就得进行管制,就得严刑峻法,通过严苛的法令来管理人,让人不敢作恶。各种法律法令,由是产生,绵延至今,并不断完善。当然,这是用法律条令来预防人作恶和处罚已经发生的恶行。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与规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儒家的理想,是要让人“有耻且格”,就是知道作恶是可耻的行为,而主动不作恶。这种避免作恶的力量,来自于人的内心向善的需求,而不是外力的规制。而法家的严刑峻法,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老百姓能够不违法犯罪,但不是内心真不愿违法犯罪,而是屈服于外力的强制,是不敢而不是不愿,一旦约束的外在力量消失,恶念恶行就会泛滥。两相比较,儒家理想自然是高明的。只是在现实中,儒家的这一理想实行起来往往一时难于见效,而法家思想实行起来却能立竿见影。因而历代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大都采取外儒内法的形式,即宣传的是儒家思想,而处理棘手的实际问题时大多用的是法家手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好问题。毕竟,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不是所有人都良善,不是所有人都通情达理。    儒家是用激发人的内心的道德律令来使人不愿作恶,而法家则是用颁布实施法律条令来强制人不敢作恶。儒与法,一内一外,具有互补性。只有儒法并用,才能使社会中游荡着的可能的恶得到必要的遏止,才能使整个世界趋于安定与和平。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人性的善与恶想开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