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年12月26日作为一个重要节点,预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的官方口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从肺炎到感染,能够看出病毒本身对人们的威慑力,在下降,病毒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也在降低。
在这次调整中,还公布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自年初开始实施的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到如今回归"乙类乙管"。
也就是说,新型冠状病毒退出“乙类甲管”意味着什么?回归到乙类乙管中。
再分辨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化历程之前,有必要了解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之间的区别。
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具代表性的甲类传染病,是鼠疫和霍乱。
就连十几年前的那场非典,其实也只是乙类传染病,但是当时的管理模式,是将其当作甲类传染病在防控,而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年,是被当作甲类传染病并且由甲级管理来对待的。
什么是甲类传染病?
首先,甲类传染病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特别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强制管理、强制隔离治疗、强制卫生检疫,控制疫情蔓延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过甲类传染病出现的地方,基本上都是迎来人口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死亡,而这些传染病,还会导致人体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摆脱疾病的纠缠。
什么是乙类传染病?
按照相关规定,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减少危害的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也就是说,人们印象当中能够听说或者见过的“重症”和“传染病”,几乎都算是乙类传染病,而乙类传染病属于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医院的感染科内,对于乙类传染病的防治,已经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虽然归为乙类传染病,并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很多疾病,还是属于会影响人体生命安全的。
什么是丙类传染病?很明显,丙类传染病就是是指常见多发、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