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花》是一本由江觉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莲花》读后感(一):伟大的女子 江觉迟的新书,是《酥油》的续篇,讲了梅朵和月光、班哲,还有孤儿学校那些孩子长大后的生活。遥远陌生的藏区,在她的笔下,就像我们身边的生活一样自然可亲。支教部分写得很好,最感动我的是两个小孩,天使和魔*合一的五娃子和不会笑的小女孩巴巴。 建议父母家长们好好读这本书,至少你会学到一些爱的智慧。比如,如果你的孩子被大男孩欺负推到泥水里,你会怎么做?书中梅朵的做法,会让你真正领悟,什么是爱的智慧。 《雪莲花》读后感(二):两个人擦肩而过要十年的缘分,彼此望一眼要五十年的缘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 现在有关扶贫的作品是比较多的,但我觉得《雪莲花》最独到、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她长期深入生活的结果。她前后大概十五年生活在川西北藏区,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而且,她不是说到一个地方做一些扶贫、支教的志愿者活动,她同时也是一个作家,在那片土地上,她把个人的感情和当地藏族人民的生活深深融合在一起。所以,这部小说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些很鲜活的东西,并且是经过作者自己的心灵、灵*过滤的东西。它是真正来自于那片土地的,真正反映了个人生命体验和当地藏族人民融合在一起的心路历程。这是不容易的。 我也在藏区工作过九年,深知内地和藏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的巨大差异。另外,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要克服很多身体上的困难,还不要说文化上的差异、情感上的沟通。江觉迟和藏区,用她书里写的话说,是有一种特殊缘分的。过去藏区有一个智者——被称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说两个人擦肩而过要十年的缘分,彼此望一眼要五十年的缘分,如果真正发生精神上的、生命中的联系,要一百年的缘分。所以,江觉迟把这种特殊缘分带给她的生命历程写下来,对于她个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她给我们奉献的是一段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对当下社会有意义的心路历程,写出了她的所思所想,包括她的欢乐、她的悲伤、她的忧郁,她对这片土地和孩子们的牵挂,这些都是从她心底里流出来的,也是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的。 这本书的文字也很好,读起来抒情性很强,文字非常干净,可以看出江觉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希望这样的好书被更多读者读到,特别是在当下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的时候,这类优秀作品的出版,是有鼓舞作用的。 《雪莲花》读后感(三):她的小说就像散文一样,非常抒情 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吴秉杰: 这部小说吸引我们的是它的特殊性,因为是写当下,写扶贫,而且这么长时间的扶贫,而且是在藏区的扶贫。这方面,小说写得非常具体,包括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还有不同矛盾怎么和谐起来,当地藏族人民生活中的许多状态,写得很丰富。但是,真正给我们带来普遍感动和收获的又不仅仅来自扶贫,而是她把很多感情的东西放在里面了,这就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所以,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支教和扶贫的题材范围,这非常难得。 她的小说就像散文一样,非常抒情。同时,她写的人物也很不一般,很多人物都很神秘,尤其藏族人物。梅朵不算神秘,但是她的心灵在不断成长、丰富。她写正面价值,把真善美结合起来,同时她也不回避苦难,尤其不回避孩子们的苦难。像五娃子,写得非常让人揪心,有很强的感染力。她在表达苦难的时候,有一种母爱一样崇高的东西在里面,这也是很难得的。 她的小说有一种诗性的蕴含,有一种抒情的语调,有一种人物的复杂性,像桑伽、金卓玛、班哲,都带有复杂性和民族特质。小孩写得非常好,像五娃子、巴巴。巴巴不会笑,五娃子安静的时候像天使,疯狂的时候像体内有个小恶魔。最成功的几个人物,除了五娃子、巴巴,就是主人公梅朵,用第一人称写,而且没有任何自我炫耀的意思。另外,还有山歌、情歌,让小说有种轻盈欢快的氛围。 这部小说肯定是我们当前文学创作的一个收获。它的题材跟时代的号召是一致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到少数民族边疆支教,这些都是符合时代主流的。而且写当下社会生活,能够写得这样具有艺术性、这样具有感染力,不多见。她的确是以满腔的真情实感在写,才能够真正把真善美写出高度。 ???Qm? 《雪莲花》读后感(四):这部作品没有个人的小爱,而是一种大爱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这部小说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有两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她说“时间像不知疲倦的风车,周而复始地流转着桑伽草原的四季”,还有一句“时间请给我一个机会”。在十五年支教的漫长时间内,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把自己对藏区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她用自己的经历书写这样一本书,她用自己对草原的感情书写这样一本书。 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自然有她的人生根据,因为她的先辈苏蕙华“裁襟励子”,尊师重教,言而有信,成人之美。她以这样的传统美德来指导和鼓舞自己的人生和写作,所以这部书有一种很强烈的自觉追求。这部作品诚然也写了脱贫攻坚过程当中遇到的那些矛盾、苦恼、挫折,但她始终相信人心是善的,我们只要讲诚信,我们只要能够成人之美,只要我们把教育、文化的作用发挥好,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够美好起来。 这部作品也反映了她厚实的生活积累。小说来自她五十二本日记,日记里面记载了她十五年来在藏区的生活,无论是扶贫、支教还是其他帮扶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她把它们写进了这部书里。 同时这部小说诚然是一部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作品,但从中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时代的影子,看到大时代的巨变,城乡结构的变化,为了建设小康事业方方面面的动员、群众的参与、社会各界的辅助,以及教育、文化、产业的互动,能看到这是一个沸腾的时代,她把当前走向民族复兴的大氛围写得非常好。 这部作品具有亲历性的扎实,同时兼具饱含深情的亲切和强烈的抒情性,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它来自作家丰厚的生活积累,她的笔触所及能够将读者带入广阔的草原,草原上那些有着博大胸怀、脚踏实地的人们,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我们,他们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的新的能量也鼓舞大家。整个作品充盈着一种昂扬的、向上的激情,构成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特点。 语言上,她吸收了牧民当中一些言说的特点,具有亲切、自然、朴实的特点。这部作品没有个人的小爱,而是一种大爱,是作家对生活深深的投入,对时代洪流强烈的认可和呼应。因此,在当今小说创作当中,是有非常好的启示意义的。 ??代? 《雪莲花》读后感(五):藏区到底怎么样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中央*校文史中心副教授丛治辰: 《雪莲花》塑造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物,不管是在支教线还是在扶贫线上,都有一些非常饱满的、漂亮的细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扶贫线,她写出了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扶贫,有些人物,比如一直拒绝唱歌但最后临走的时候很羞涩唱歌的彩吉,这些人物在其他小说很少看到,或者比较理念化、概念化,很少像《雪莲花》写得这样真切,细节饱满,鲜活必现。 因为工作关系,我做了很长时间关于西藏文学的研究。我发现,从50年代的《我们播种爱情》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西藏如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加入到现代的全球化当中。特别是从90年代末期到新世纪,以西藏为主题的小说非常之多,但同时西藏也完全被符号化了。大家在想象西藏是一个哈达的西藏,是一个金顶的西藏,是一个布达拉宫的西藏,是一个绿松石的西藏——把西藏奇观化,这也让真实的西藏没有在文学当中得到表达。但《雪莲花》不是这样。作者写的是一个个自己亲身经历所凝聚成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她的细节和人物那么生动饱满的原因。恰恰当你亲身走在藏区的土地上,才能真正明白藏区和藏人的纠结、矛盾在什么地方。 有一次,我在波士顿大学谈到西藏文学研究的时候,有人非常激动地跟我说,西藏人民不需要wifi,西藏人民不需要电,西藏人民就过他那个日子,用牛粪烧东西就很好。我反问他说:谁告诉你西藏人民不需要过好的日子?谁告诉你西藏人民不需要过现代生活?关于藏区到底怎么样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以为江觉迟在这部《雪莲花》中,以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想象着藏区,把藏区作为理念写作的很多作家,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挖掘藏区的文化和历史的时候,他往往理念在先,而不是像江觉迟一步一步走在藏区的草原上,一天一天过他们的日子。包括写藏区出名的作家,也不见得现在过着江觉迟在小说中所写的日子,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往往有大的话题性,却很难深入到今天藏区生活的根部。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雪莲花》确实是写藏区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抵达藏区生活最根部的作品。 这部小说细节非常结实饱满,可能不那么有结构性,但相比那些技巧娴熟坐在家里的小说家所写的小说,我会选择读江觉迟这本,因为她提供的这些真实的经验,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 《雪莲花》读后感(六):她和藏区这片土地有一种命运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 关于《雪莲花》,我想从三组关系来讨论这个作品。 第一组关系是纪实与虚构。这部小说有鲜明的自传性,包括主人公梅朵这个名字,也是作者本人的名字。如果了解作者的支教经历,包括她所从事的文化扶贫、教育扶贫,读作品的时候会有明显的代入感。所以,小说文本和作者现实经历的文本,共同构成我们理解和感受这个作品的情感基础。现实生活本身是琐碎的、真实、缺乏戏剧性的,但江觉迟本人的经历,又是特别浪漫、特别动人的世俗年代的传奇故事。 第二组关系是抒情和说理。《雪莲花》是高度抒情化的文本,它虽然以第三人称写梅朵,但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因为叙述人和梅朵有高度的认同感,有强烈的情感代入性。所以小说里面抒情主人公常常不由自主跳出来,那种心灵的独白、抒情,特别真挚,特别感人。包括小说里收录的一些藏族情歌,特别优美,这些共同构成强烈的抒情性。 同时,小说还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对外部现实问题的关注。比如她会非常严肃地讨论藏区儿童教育对于当地的功能和意义的问题。藏区儿童教育背后牵扯的是藏区在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的纠结过程中,它的发展命运问题。而梅朵从事的主要是搜集文化和教育两个工作,一方面她要传承藏区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让藏区儿童接受现代教育,这里就有传统和现代的撕扯关系。包括她和教授的辩论,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藏区发展命运的现实思考。她对传媒时代慈善秀的批判也是非常现实的。所以,由说理层面引出来的小说的现实感,会让我们重新审视小说关注的那些现实问题,这样一来小说的格局一下子扩大起来。 第三组关系是情怀和命运。具有小资倾向的城市女性,她容易被作为景观意义上的藏区所折服,从而陷落在某种情怀之中。《雪莲花》的独特在于,它并没有重复作为景观的藏区,而是深入到内部,不断地触摸它的实在。也许,作者最初和藏区的接触可能只是重复无数文青走过的老路,但究竟是什么支撑她坚持了十五年?我觉得不单单是对朋友的承诺,也不单单是对苦难的同情,而是在持续的坚守中,和自己抛洒情怀的对象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命运关系——她和藏区这片土地有一种命运的联系,而不是和某种抽象符号之间的联系。所以她写的是生活和命运本身,这恰恰是《雪莲花》在众多藏区题材写作中,最独特、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雪莲花》读后感(七):梅朵和月光分手以后,她又回到麦麦草原工作,她的情感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 大概九年前江觉迟的《酥油》出版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个书评,叫《什么是纯粹的爱》。所以在我读《雪莲花》的时候感觉很奇妙,九年以后这位作家身上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她的写作有什么样的进步,这是我关心的。 江觉迟的写作一直以来是有非常纯粹的情感的,在她身上能够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那种纯粹的爱和情感。《酥油》深深打动我的,是她写的梅朵和月光之间的爱情,在那篇书评里我说: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有机会回忆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那些跟房子、跟金钱、跟待遇、跟所有一切没有关系的情感,而《酥油》做到了。这是《酥油》在当时非常畅销的一个原因,它唤回了我们最初的情感。 《雪莲花》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阅读期待,即梅朵和月光分手以后,她又回到麦麦草原工作,她的情感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部作品不是匆匆一游的报告文学式的写作,江觉迟是把自己融入了草原、融入了人民中间去写作,所以你会感觉她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实的。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你会发现九年后,她对藏区生活的理解有了很大变化。九年前梅朵和月光谈恋爱,她有很多不懂的东西,所以有很强烈的情感碰撞,这也让这部小说波澜起伏,非常让人感同身受。九年后,梅朵又回到了高原,全心全意投入支教和扶贫工作,这时候她和那里的人们在一起,已经是家人一样了。她和那些孩子之间的情感是真挚的,和每个牧民家庭的关系非常自然、非常融洽。很多作品写藏区生活会有一种猎奇,但是《雪莲花》没有。作为阅读者,我期待作家能够带领我们和当地的牧民、孩子产生情感的激荡,但我们又知道日常生活中这种激荡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个作家融入一块土地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因为你越融入这个地方,你发现陌生情感的深层次碰撞的时候越少,产生碰撞需要的难度会更大。 所以,说《雪莲花》是自传体小说很对。作者其实是用内在的视角讲述了自己所体验的情感世界,最终她是以情动人,她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提供我们期待的情感激荡。她是在朴实中非常真挚地表达,平实地讲述她的经历和认识的那些草原上的人们,这让她的作品有一种反小说的特质,这既需要读者耐心代入情感才能看到,同时也表明江觉迟采用的是一种本真的艺术创作。她没有进行那么多虚构,她对她的写作对象充满尊重,没有展示那些满足外来者阅读期待的东西。她并不想展示一个让别人感到好奇的藏区,她把藏区的人们当作自己人,平等尊重地对待他们。所以我觉得她是一个有文学初心,并且能够保持这种文学初心,没有让猎奇破坏自己创作本能的写作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令人感动的自传体小说,也许它艺术上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它却能够在这个时代让人安静,让人心生感动。 《雪莲花》读后感(八):江觉迟说《雪莲花》 我在草原上前后工作了十五年,经历了很多事情,有繁杂的事情,也有温暖的事情。这本书来自于我的五十二本日记,我以前也没想过写它,是自己看日记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我和孩子们的,还有帮扶的那些故事,我就特别想写一本书,所以才有了《雪莲花》。 在高原上做帮扶工作困难比我们内地大很多很多。《雪莲花》第36节梅朵和齐麦乡长去扶贫摸底,骑马经过一个山沟的描写,是我的真实经历。当时我们和乡里的几个领导下去扶贫,做摸底调研工作,要经过一个山沟。山沟本来有一座简易木桥,但不知为什么等我们到达时,木桥却没有了。没办法,我们只能骑马飞奔过去。我的骑马技术并不好,所以我选择和另一位体重较轻的人共同骑马,一起跨越。但我的身体有点胖,马背负的重力太大,当时我们差点就掉进深沟里去了。如果掉下去,我今天就不在这了。现在想起还特别后怕。扶贫当中,像这种经历很多,《雪莲花》就有一些相关描写。 参与教育扶贫是我最主要的工作。《雪莲花》的后封上写了我的一句话:“爱,就是把你变成被爱的人中的一个,有他们的气息,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如此才能融入他们,并让他们接你的爱。”这句话,就是来自《雪莲花》中,我对五娃子的情感。五娃子是我帮扶的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特殊的孩子,身心有一些缺陷。在《雪莲花》第31节里有一个对他的描写,就是刚才胡平老师提到的,那也是出自我的真实生活。有一次,五娃子和一个大孩子产生争执。大孩子把五娃子推进泥水当中,正好被我看到。为了不让五娃子受到更大刺激,我只能自己也跳进泥水中,把孩子们的争执,变成我和孩子们的一场游戏。当时因为我也满身泥水,五娃子自然是信了。也正因此,他的精神没有因为这次争执而受到刺激。所以说,本来是伤害孩子的事,因为我们的用心,就变成了一场有意思的游戏,过去了。 另外,在走访贫困家庭时,虽然困难很多,但也会遇到很多温暖感人的事。像《雪莲花》第39节里写的我和牧民彩吉的故事,也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在草原上走访时,遇到一位嗓音很好的妇女。我们很想听她唱歌,但是她很害羞,不愿在我们面前放声歌唱。不管我们怎么请求,她都是金口难开。有一次,她家遇到了困难,小说中写的是她家的牛难产,我们正好赶上了,就帮助了她。出于感激,她要送我们酥油,我们当然不会接受。后来在我们离开时,她主动为我们唱了一首歌,当时我们都非常感动。写这个故事时,我的脑海中同步就出现当时她唱歌的样子。我写《雪莲花》的时候,像在看电影——就是说,我每写一个故事,我的脑海中都有画面,我是按照回忆和画面在记录我的生活。 我在草原上前后十五年,亲眼见证了草原十五年的变化,尤其从2019年“脱贫攻坚”开始,完全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草原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比如交通。过去没路的地方,现在都通了路,并且基本都实现了“村村通”。路一通,农牧产品就都走出了大山,有了价值,农民们的生活因此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后是教育,也因为*府的扶贫*策实施到位而得到稳固。比如易地搬迁,让很多远牧点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草原的失学率因此逐步降低了。国家电网也已经架设到草原上了,大概明年左右我们草原上可以覆盖网络,网络上草原以后,我们的生活又会有巨大的变化。就像刚刚丛治辰老师说的,为什么我们草原人就应该那么贫穷呢?我们合理地开发自己、发展自己,让自己过得温暖一点,又不破坏自己的文化,这样不是更好吗?这些都是“脱贫攻坚”上草原后,草原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雪莲花》读后感(九):它最可贵之处不在作品,而在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 扶贫题材创作是当下文学最大体量的创作,这里出了不少好作品,《雪莲花》也是其中之一。但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我觉得不能简单用扶贫题材来概括,尽管它百分之百是扶贫题材。它最可贵之处不在作品,而在作者。这个作者某种程度确实比较伟大,有我们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一种精神向度。 这部小说是我非常喜欢的精神性和灵*性的写作,和我们现在常见的世俗的写作相对应。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提倡这种向度的文学作品,灵*性的写作是要提升我们全民族的灵*。这部作品,作者说是产生于一次不走常规路线的旅行。一次不走常规路线的旅行就使作者决定留在麦麦草原,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当然是出自大爱之心。她由于一次不走常规路线的旅行,看到当地儿童那样的失学状况,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她做得确实非常好,她所做的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扶贫意义,就冲这一点,我对这本书就没有意见了,没有什么可说的。她可能不是自觉的专业作家,但我认为作家就要像她有这种精神,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作者。 当然这和她的家学渊源也有关系,她的祖母有“裁襟励子”的故事传世。这个家学渊源我们不能小看。一个人俗气还是不俗气往往取决于家庭,而不取决于社会和学校。作者在这一点很可贵。书里面的一些情节,比如梅朵给巴巴讲大岩鹰和卓玛的故事,大岩鹰没有伤害卓玛,反而是救了她,这让从来不笑的巴巴终于开心一笑;还有教育小尺呷,不让他跳舞。这些教育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她祖母给她的影响,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这也是这本书我很喜欢的一点。一个作者、一个主人公,不是很浅薄地,或者为了某种简单的信念去做一件事,而是有渊源,有传承。 在小说里主人公做的事情不单是支教,主要是帮扶——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藏人,所以写得比较杂。在藏区,她有五十二本日记,她一篇一篇地翻这些日记,勾起很多回忆,后来写了这部小说,所以这部小说在我看来有一种日记体的风格。日记这个东西,千头万绪,不那么规整,但她用这种方式来回忆自己的藏区生活,我们也可以理解。所以小说在结构上有接近日记的痕迹,这也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写到寻找彩绘石窟、随着*府扶贫活动访问牧民等等,有些事情可能是她亲身经历的,但并不在支教的结构之内就能完全容纳进去。比如巴巴得了败血症,为了五万块钱医疗费,梅朵费劲了心思;还有她的第一个学生阿嘎,在尼泊尔地震的时候,待在屋子里不出来,她如何飞往尼泊尔去救助。这些都可能有她生活的影子,这些经历在她来讲是不能不写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这本书的结构为什么并不是那么严整,因为她把她所有的情感、经历都注入进去了。 尤其是五娃子。五娃子自始至终跟梅朵形成像母子一样的关系,有很多教育故事,比如五娃子被人欺负的时候,为了不让五娃子感到自卑,梅朵在自己脸上抹泥,让五娃子感觉这是一场游戏,这都跟她祖母的故事能够衔接起来,一个新时代的母子教育故事。最后五娃子要被送到疗养院的时候梅朵是反对的,说这个孩子并不傻,你们把他送到疗养院就等于这个孩子不存在了等等,这一点我看着还是很感动的。尤其写得好的一点是,她有愧于五娃子。她给五娃子的母亲推荐一种药丸子,这个母亲吃了以后生下的五娃子智力有问题,所以她死活要为五娃子负责到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底。这就写了另一种精神性的主题——忏悔。所以梅朵这个人物有点复杂性就在于,她不是简单的像女神一样光做好事,她还有深深的忏悔,这一点上你说它杂,杂得特别好。 总的来讲她塑造了一个雪莲花的形象。雪莲花在藏地多少年才开花,开花也只结一朵,而这里的梅朵就是一朵雪莲花这样圣洁的人物,这是作者塑造出来的特别好的形象。这确实是一部特别好的作品,不是说没有遗憾,但是它的主要价值已经能够使这部书在当前很多作品中凸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