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是一本由汪一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脉》读后感(一):汪一洋的拿手武器,就是人性的武器 文|吴子林 这种*治题材,这种红色题材本身是很坚硬的,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很坚硬的,我们以前看了很多相关的电视剧,感觉也是非常坚硬的。但是这种很坚硬的题材到了汪一洋的手上变得很柔和了,她用她的柔情把它融化掉了,这是一个工夫。主要是用的她的拿手的武器,就是人性的武器。因为写故事主要是理解人,你在大动荡的时代,每一个人他为什么会那么说,为什么会那么做,作为一个小说家要懂得人心,你不懂人心,不懂人性那你是不可能把他们写活的,也不可能把那种复杂性写出来。 我也第一次看到,笔下的青帮老大多层面的东西都呈现出来了。以往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这些。所以,这种人性的视角去理解人,来讲故事,的确让我们进到那个历史的空间去了,他没有把人物概念化,也没有把他功能化的处理。所以,它呈现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主人公就是三兄弟,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他们三个人不同的选择,都是符合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的,每个人的出身不一样,方是世家,他是世家子弟。所以,他的整个思维方式,他认为国民*是当时的主流,他代表时代的潮流。所以,他自然而然选择国民*。 郑开先不一样,虽然是方的义弟,他那种出身,他自然的比较亲近于共产*。所以,他就选择了共产*,而秦鸿瑞是一个杂货店的小工,学历不高,初中的肄业生。你可以说他也没那么多的觉悟,但一般认为他就是要为劳苦大众,小说说的工人阶级是一般的劳工大众,他应该是为劳工大众谋利益。所以,他就不选择*派,而且国民*他也不太满意,他本人不太愿意加入国民*。共产*他还不太了解,他还在认识过程中。所以,他选择任何*派都不加入。 当时随着后面他自己进行比较之后,他很清醒地发现了国民*是越来越走向一种腐朽、堕落,一种专制。所以,他认为这种**是不可能把中国引向光明的,也不可能让中国走向繁荣和富强的。所以,他后面很自觉的选择了共产*,他认为共产*才能挽救旧中国的颓势。所以,他们三个人不同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人性的扩充。因为每个人出身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成长环境都不一样,他们内在动机也会有差异,不管怎么样,都是不脱离人性的。 《国脉》读后感(二):以情见长,以情取胜,作家笔下塑造的每一个女性都很鲜活 文|李朝全 读完这本书以后还是挺震动的,确实是一本很好读的书,没太费力就读完了。首先,汪一洋找到这样一个写作题材,这样一个领域可能之前很少有作家涉及,在我视野里没看到专门写邮*题材的,特别以小说写邮*系统,写邮*人我觉得可能是汪一洋的一个发现。因此,我也很期待汪一洋继续写下去,我觉得也可以把这个矿挖得很一点,还能挖掘出一些的东西。 汪一洋写作的姿态和方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写历史小说确实有难度,如何认真求真,最后不失真,不失实,不假,这是非常难的,而且也是建立在扎实的资料的基础之上,包括采访这些老邮工,包括对邮*博物馆这些文史资料的收集跟整理,这个写作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这是谈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这个作品很显然采用了一种对比跟映衬的手法写这三个结义的兄弟,这三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因为一次偶然的选择,结果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个人生道路跟我们中国的革命历史交织在一起,从小人物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大历史的时代,大的历史变革,最后这三个人也去了不同的地方,方执一去了台湾,郑开先入*,李树生去了香港,还有留在大陆的秦鸿瑞,这三个都是申亭山的学生,最后申亭山在香港黯然去世的时候也有他得意的弟子方执一去告别送行,服侍他人生的最后几天。这三个人物做一个对比相互映衬的写他们不同的人生旅程,实际也写中国历史的脉络,共产*的历史,国民*的历史,包括外来的侵略史,日本人的侵华,这些历史交织在一起,这是这个作品很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对比映衬的手法。 汪一洋是特别善于写情的一个作家,不单单是写三个兄弟的兄弟之情,特别是像方执一跟秦鸿瑞那种非常兄弟义气的情感,写的是非常到位、非常透彻的,最后这两个结义兄弟就是因为*见的不同走到决裂的路途,包括师徒之义,方执一专门到香港为自己的恩师送行,这种场面也是写得很动人的。 当然,最动人的就是写爱情,写男女之情,包括暧昧的或者暗恋式的爱情,这里面我们看到主要的男主角或者男性角色都有两个爱人或者情人,两个以上,基本上都这样。反过来,所有的女性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爱慕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结构。秦鸿宇同床异梦,跟沈丹晨是假夫妻,后来做成了真夫妻,沈丹晨开始是秦鸿宇的上级,实际就是爱慕者,开始似乎是一个革命加伴侣的关系,后来变成了知心爱人的关系。小狸猫这个人物也是一个作家塑造很成功的人物,这个人物因为父亲申亭山是清帮老大,自然就有霸道、任性的特征,而且爱折腾,这个人又敢爱敢恨,喜欢谁不顾一切的爱他,最后甚至以命相抵,能够过命的爱情。 读的时候很感动,作家笔下塑造的每一个女性都很鲜活,而且都很有个性,每个人内心都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包括大家一致叫好的罗锦琇也是非常丰富的内心,一个隐忍克制忍让的女性,传统中国贤惠的女子也是刻画的很到位,但是她内心也是一座炽热的火山,这个火山迸发或者揭开的时候,这个女性也是令我们可亲可敬的,这可能是汪一洋的长处,作家可以一直发扬下去的长处。 《国脉》读后感(三):讲历史故事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不忘过去,更好地为今天和明天把事情做好 原创:邬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协会会长) 这本书通过秦鸿瑞、方执一、郑开先三个人的个人成长、追求奋斗,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感,生动地描述和展示了那个激荡的年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治追求与社会变迁的矛盾与冲突。人性和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这部书写得是深刻的,特别是通过这三个人的命运,它把共产*、国民*、民主人士、社会上三教九流都包括进来了。它选择了旧社会一个重要的行业——邮*。大家知道旧社会有三个饭碗,金饭碗、银饭碗、铁饭碗。谁要在这三碗饭里拿到一个饭碗就很好,那时候哪家人能端起一个饭碗,这家人生活就无忧了。小说里记述秦鸿瑞一开始进邮*拿工资28个大洋。我听我父亲讲,当时上海每月10个大洋,可养五口之家。一进邮*系统28个大洋,了不得。所以,是银饭碗。 但是这部小说又不拘泥这些小节,它把邮*、邮*的工人运动和整个社会变迁糅起来写,从大处、小处、细处都写得很深入。我认为这部书的确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是成立于一个动乱当中,是与各种*治力量博弈来的,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这本书的主题是鲜明的,是不容质疑的。 这部书除了写这些大的事件,在小的方面,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除了秦、方、郑这三个人,我认为它刻画得比较好的是清帮的老大申亭山。通过申亭山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社会,要混下去的人也是要有本事的。申亭山到最后不为日本人的收买所动,最终不愿意留在上海,最后走到了香港,两次去香港,描述是很生动的。我们看到了若干人的影子,我想作家是有所指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通过小说中呈现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把各个人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追求,细致入微地写好了。除了我前面讲到的三个主人公,方念一、朱啸虎、罗锦琇写得也很成功,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现在都没在那个时代待过,但都听父辈、祖辈们讲过。看这部书可以看到,中国旧社会在艰难困苦中各个阶层,不管是得意的、失意的、好的、坏的生活都能感受到。所以,这是一部非常生动的书,值得大家仔细读一读。 讲历史故事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不忘过去,更好地为今天和明天把事情做好。我想我们读这部书,更应当通过小说看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之不易。我想,通过这部书,可以更好地使我们更多的人在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之上思考一下怎么强起来。这部书讲了国民*时期的腐败,讲了金圆券那个时候在国家强制下怎么掠夺民间社会各方面的财富,讲了国民*的五子登科无所不用其极,讲了日本侵略者来了之后我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等等。这些都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不忘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明天的事情做好。要写就把邮*人的精神面貌写出来,写出邮*与时俱进,随着技术进展把人类的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写出来,我想这部作品会打动更多的人。我由衷地希望出版社把这本书宣传好,让更多的人来看看《国脉》,让我们的锦书传得更远。 《国脉》读后感(四):坚硬的红色题材因为一个女性的书写有了情感性,儿女情长融入了书写家国情怀的红色史诗 原创: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因为我自己多年来对邮局就特别感兴趣,去一个地方经常寄明信片给自己,专门找当地的小邮局。所以,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在我看来邮局就是一个背景,但它不是生活本身,看这部作品你有一个凭借,以前就觉得它是日常的一个存在,但是你突然发现它不是一个日常的存在,而且它原来与我们国家的历史,与整个历史的风云变幻如此的息息相关。所以,对我来讲它首先是打开了我的一个认知视野,这是非常坦率的说,因为如果没有这本书我大概也不太去了解邮局的世界。所以,我也特别能了解作家本身面临的一个难度。有那么多的主题,你要在这样的下面来写作,其实对于一个真正作者,因为她是一个写作者,挺难的。你要让很多人满意,同时也要写出自己对人性和历史的理解。我特别能理解作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这部作品最大的一个让我感慨的地方就是它用一种非常传统的写作,就是它没有什么花哨样式,但是它有一种很神奇的共情能力。就是你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不知不觉之间你就会进入这样一个语境,和作品里的很多人物发生共鸣。 我觉得这个小说里处理最好的部分,这样一个坚硬的题材因为一个女性的书写有了情感性,然后它能够打动,在书写这样严肃的历史或者那么枯燥的那些历史场景的时候,因为加入了儿女情长,这个儿女情长一点也不是贬义,这反而是使我们的历史鲜活,使我们沉落在历史的那些人活起来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觉得选择得特别对。 当然,还有一些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那种微妙情感的处理,就是男女之间微妙情感的处理,这是我特别欣赏的。比如里面你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比如秦鸿瑞的情感纠葛,秦鸿宇的情感纠葛,哥俩总是这么命不好,想爱的爱不了,我一直在想它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理由,秦鸿瑞和黎黛珊之间的情感突然就没了,突然意识到两个人之间某种微妙的东西没了。在病床上只有他老婆是哭泣的,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甚至包括有着暧昧情感的女人也跟你讲一些微言大义,特别人性化,我看到那个非常感动,这个作家是懂人情和人性,就是男女之间微妙情感,那么多年互相的仰慕,最后在那一刻(破灭)。 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让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它把那些灰色命运的女人,那些在情感上不得意的女人用作家自己擅长的方式使她们重见光彩,这也是我自己觉得一方面是现代意识的,另外一个方面它是非常有同情心,同理心的一个讲述。比如锦琇,我一直在想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后面的结尾何老师也说那个信写得很好,我觉得这种情感的偏离不是因为你是弱的,我就要爱你,不是因为你奉献了那么多,而是突然发现那边也有一个情感的火山在那里,可是我忽略了它。因为我们历史上有那种包办婚姻,小脚女人,然后所谓现代女性的书写就一定要强调那种现代女性所受到的伤害,但其实另外一个语境里那些小脚女人当你把她和现代女性放在一起,她们是平等女性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女性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所以,这个小说另外一个情感的发动机或者那些让大家觉得处理得很好的地方就是罗锦琇的信。 同时,这个书叫“谁寄锦书来”,我把那个“锦”当成了锦琇。所以,我自己觉得这样一个处理它说服了我,你怎么把它写得好看,让它和广大读者产生共鸣,是需要一些心思的,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么多的框架里的努力。关于小狸猫写得也很好,因为我很喜欢她,非常好的一个就是双性同体的人,雌雄同体的人。所以,我觉得最后整个处理是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人。你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雌雄同体,既有男性的魅力又有女性魅力的人,这里面罗锦琇和这个女性是我特别有感慨的地方。 《国脉》读后感(五):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读汪一洋的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 文|贺绍俊 汪一洋的《国脉:谁寄锦书来》是一部以上海邮*工会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同考入上海邮局的三个年轻人为故事的主人以,他们三个邮*人,也是三个好兄弟和好工友,共同串起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上海邮*工人运动的风云际会。小说既有展示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宏大叙事,也有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细微描写,既有大,也有小;既有国,也有家,作者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将大与小、国与家有机地连为一体,体现出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汪一洋在写这部小说时就有明确的主题诉求,正如她选择了“国脉”作为小说书名一样,她是要通过这部小说来反映中国邮*的发展史。“国脉”取自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邮*的一句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与国运和民生都有着密切关系,汪一洋是带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进行写作的。中国邮*如果从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算起,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汪一洋为写这部小说对中国邮*史作了详细的了解。小说也勾勒出中国邮*的发展轨迹。在国家开办官方邮*之前,中国境内由民间兴办的民信局早已是红红火火了。据说最早的民信局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民信局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清代光绪年间,全国已有数千个民信局。 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方执一就是出身于信局世家。方家祖先在上海创办了心一信局,营业范围拓展到江浙,曾经是行业中的翘楚。但自从有了官办的邮*之后,民信局的日子难以为继。心一信局凭借强大的实力勉强维持到了民国时期。但方执一知道民信局的大势已去,毅然去报考了上海邮局。从民信局到大清邮*,再到中华邮*,我们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步履沉重。但正如方执一的爷爷对三个年轻人的叮嘱:“世界,是你们的;时代,是你们的!”三个刚刚成为邮*人的年轻人从此就将个人的命运与邮*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国邮*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被写进了小说之中。如在五卅惨案后,上海邮局的工人们自发地进行募捐,支持罢工工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邮局的工会。一群年轻人,经常聚集在方家客厅,他们谈理想,也互相传递爱情,但五卅惨案这一天,他们都走上了街头,从此他们就成为了革命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邮*和工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作者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编织进了故事情节之中,比如“九一八”之后,为抵抗伪满洲*府,组织东北邮*员工撤退进关。又如在淞沪会战中组织邮工童子*和邮工救护队支援十九路*抗日,为巩固邮基而进行的罢工活动取得胜利。不仅如此,汪一洋还直接以当年上海邮*工会涌现出的杰出领导人作为小说主人公秦鸿瑞的原型,更增加的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汪一洋的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她对国家命运的书写上,也体现在她对个人小家庭的钟情上。“国”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国”是为了护佑小家的幸福而存在的。这应该就是汪一洋的家国情怀。比如她写到主人公秦鸿瑞一生都要为工人阶级而奋斗的大我胸怀,同时也强调他看重小家的幸福。这是秦鸿瑞对与他共同从事工会工作的黍黛珊说的话:“人毕竟是人,为国家也要为自己的小家。除了工作,也要有生活。我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的幸福。”不妨将这句话看作是汪一洋写作这部小说的另一主题,她要为小说中的每一位年轻人的找到他们各自的幸福。因此在反映中国邮*史这一与国脉相连的故事线之外,汪一洋还设置了反映年轻人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另一条故事线。两条线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一起推波助澜使国脉的主题更为完整。 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故事同样从方家客厅开始。年轻人在这里相聚时,他们的青春就会碰撞出火花。比如小说一开始写到三位年轻人考上邮*人后一起在方家客厅相聚时,汪一洋就把大量笔墨放在写秦鸿瑞、郑开先见到方执一美丽大方的妹妹方念一之后,男女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事实上,年轻人见到心仪的异性,会有情感的冲动,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美好的。汪一洋一定是秉持这样的人生观,她写黎黛珊第一次出场时,就特意用“眼睛”作为这一节的小标题,因为“一双眼睛是整张面孔的灵*”。黎黛珊此时已是中共地下*员,她来方家客厅的目的是要做革命工作,但这仍挡不住眼睛的诱惑。第一次见到黎黛珊的秦鸿瑞更是被她所吸引,“一双眼睛一瞬不瞬地紧盯着黎黛珊,每每望得痴了过去——民间怎会有如此聪慧如此洒脱如此魅力四射的女子?”小说中的几位年轻人相互倾慕,又暗生忌妒,而最终他们基本上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爱的归宿。小说最后再一次回到方家客厅,两条故事线也汇合在一起达到了高潮。曾经因失恋而自杀的娇小姐方念一经过延安的洗礼成为了一个能够为国家命运担当的共产*员,她回来既带着*的任务在身,同时她也带来了爱情的收获。 我强调这部小说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就在于汪一洋能够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处理历史的复杂性,以一种代表现代理念的价值观去塑造人物。小说所写的历史是中国*治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段,如何评价似乎都有一些*治的定论。比如当时的工会活动就错综复杂,既有共产*领导的工会活动(后来是由地下*组织),也有国民*领导的工会活动,还有江湖帮派支持的工会活动。过去我们将不是共产*领导的工会统称为*色工会,在过去严苛的历史教科书中,邮*工会也只能算是*色工会了。小说里的帮会大亨申先生显然是以杜月笙为原型的。难得的是,汪一洋没有被过去历史定论所左右,能够以客观公允的立场去还原邮*工会和申先生在纷纭复杂的历史场景中的真相。 汪一洋的现代理念特别体现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好几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方念一、黎黛珊、申美若、沈丹晨、罗锦琇等,这些女性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同,但追求精神的自由却是共同的。这显然是一种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但汪一洋的理念并非激进地与男性采取对立的姿态而是从中国现实出发经过修正的将男性纳入同一阵营的姿态。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沈丹晨和罗锦琇这两个人物身上。沈丹晨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爱人秦鸿宇与申美若的关系,是因为她认为:“真正爱一个人,是为他的幸福着想,以他的幸福为幸福,以他的快乐为快乐,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把他绑架在自己身边。”罗锦琇在沈丹晨的启发下,也给丈夫秦鸿瑞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愿意给他自由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当然,结局是美好的。秦鸿瑞看到这封信后既感动又愧疚,他毅然决定马上去找罗锦琇,因为他知道他的幸福就在她那里。 但掩上书页,回到现实,我多少还是怀疑现实是否有这么美好。但愿汪一洋的女性观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国脉》读后感(六):红色历史题材新亮点 读汪一洋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 文|张陵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发展,催生着优秀作品不断问世。作家汪一洋的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就是在时代精神感召下,以饱满的热情,以独到发现和深刻的思想创作出来的一部优秀小说。红色历史题材写作难度大,出新不易。作家迎难而上,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写得了不同凡响。可认说是当代红色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个新亮点。 《国脉:谁寄来锦书》把历史背景推到上个世纪初,大革命失败后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通过一群邮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电工人出身的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展开了大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时代大变革中的命运和斗争精神。方执一、郑开先、秦鸿瑞出身不同,但同期考入邮电系统,成了好朋友。在上海的大革命斗争中,都成了工人运动的骨干。“4.12”*变,也让青年经受了腥风血雨的生死考验。他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变化。方执一成了国民**府官员,郑开先加入了中国共产*,转入地下工作。而作品的主人公秦鸿瑞虽然被动地选择加入国民*,但他始终坚持在工会工作,一心为工人阶级谋求合法的权益和利益,走了一条和他两个朋友不同的道路。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抗日战争,走过了解放战争,也迎来了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新时代。 用小说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上海工人运动史是很有难度的。大革命失败以后,我们*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吸取了失败的教训,重新调整了战略,把工作重心转向广阔的农村,转向发动广大农民,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权。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低潮,进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早先具有革命力量的工人运动在这样一个白色恐怖的时期实际上已经降格为工会的“合法”活动。工人阶级作为一个先进的*治力量,也在这样的时期经受着时代斗争的考验。而那些为工人合法权益努力斗争的工人领袖们,他们又是什么处境。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极少涉及这段历史,可能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把握上的难度。有意思的是,《国脉:谁寄锦书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偏偏重点表现这段历史。不仅把故事放到这样的历史情境里去讲述,而且,就是讲述一个青年一生献给工人运动,成长为工人领袖的故事。可见,小说有一种探索的勇气,思想的勇气。也许,我们认为,小说题材新颖就在这里。 对这样题材,这样内容的小说来说,光有探索勇气思想勇气远远不够。重要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红色题材的创作仍然存在历史观问题。历史观不正确,就体现不了红色的价值,红色题材就失去意义。我们肯定会注意到,《国脉:谁寄锦书来》的历史观显然是正确的。作品真实描写了中国邮*的历史,并从邮*工人的生活层面上表现上海工人运动的时代风貌,同时,也真实地写出了所谓“合法”工会*治上存在着深刻危机,在*治上甚至已经偏离工人运动的本质,正在走向自己的反面。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以自己的善良、敬业以及奉献,试图挽救这种危机,但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无法破解困局。作品通过主人公秦鸿瑞的人生轨迹说明,光靠个人的品德,个人魅力,个人的智慧,要把工人运动引到正确方向,是做不到的。只有先进的**,先进的组
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织,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工人阶级的*治地位和*治作用,才有正确的*治方向,才能体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发挥领导作用。 主人公在黑暗的时代苦苦探求,终于看到了工人运动的前景,找到了真正的领导力量。他本人,也终于看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坚决告别过去,选择了正确的光明之路。由此,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品描写了以秦鸿瑞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在*的邦助下,终于摆脱了旧*权体制里那种“工会”,回到了人民当中,建设真正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工会组织,成为新中国的建设的重要力量。透过复杂的历史,梳理出清晰的主题线索,揭示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规律。作品的探索和思想的勇气化为深刻主题构架的有力支撑。 主人公秦鸿瑞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实现主题,高度概括时代精神的基本保证。可以说,作品下了功夫去展开人物个性描写,打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秦鸿瑞是上海工会的主要领导,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人领袖。要写好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这个人物,为了工人利益,长期在各种*治势力之间摇摆,还要受包括国民*在内的上海滩上的恶势力的挤压,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抱负的有识之士,看到国民*逆历史潮流而动打内战,把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国家民族再次推向苦海,他内心是痛苦的,挣扎的,不满的。这种人性的痛苦与命运的坎坷所形成的复杂关系,正是那个时代矛盾冲突的深刻所在。作品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关系,写出了一个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了一个生动的文学形象。 秦鸿瑞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热血青年,大革命失败后,也出现一些迷惘困惑,偶然情况下,认识了上海地下*,也是重要的工人运动领袖王云山,思想上受到了一些启发,但那时的他,还是个小知识分子,正统观念比较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民*反动派的本质,所以还没能认识到中国共产*才是真正能够改变中国的*治力量。所以,他的思想格局还停留在利用工会,发展工会组织来改变工人命运的层面上。所以他更多地依靠方执一这样的*客官僚,还依靠上海的帮会如申先生的帮会组织。尽管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成了中国“工运”的领袖,也参加了世界工会组织的国际会议,但思想格局还是停留在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层面上。事实上,他就是以人道主义者的面目,试图在国民*和共产*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这样的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两*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掩盖了冲突,秦鸿瑞领导的工会组织,还能左右平衡,也还能为搞战做一些事情。进入解放战争,国共两*的斗争发展成武装冲突,秦鸿瑞们再也无法独立存在了,必然地要有站位的选择,中间道路是不存在的。工会作中一个社会*治组织,要么站到人民一边,要么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严峻。当然,秦鸿瑞看清历史大势,看清了时代潮流,也看清了国民*以及地方帮派的丑恶面目和本质,做了正确的选择,站到了人民一边,从而使中国工人运动有了正确的方向。他自己也从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成为真正的革命者,新中国的建设者。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直关心着象秦鸿瑞这样的民主进步人士,做了大量工作,引导他们最终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尽管心情很近切,但还是采用等待的方式,在暗中保护他,给他时间思考,让他在现实斗争中自觉提高认识,提高觉悟。他的弟弟秦鸿宇是地下*员,他的秘书黎黛珊也是共产*员,连大小姐方念一都是共产*员,但大家都在等待他,等待他的思想飞跃,等待他转变。当然,他也没有让朋友们失望。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史,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看得出,秦鸿瑞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有其原型。作家是在真实原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形象。这个人物性格内涵其实相当丰富多面,作品突出了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独到表现,写了他的苦苦支撑,写了他的艰难决择,写了他在剧烈时代矛盾冲突中的成熟。从生活原型中升华出来,又大大丰富了生活原型。这个性格,站得住脚,立得起来。有历史的命运感,也很有现实意义,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品质。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代小说中还不多见,红色历史题材创作里,也很出新。因为鲜见,因为出新,而成了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