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
Kf03mXLrtdr - 2020/1/28 1:58:00

                      《人性心理学》是一本由王溢嘉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学入门就该这么写!  说起“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但真的想找几本书来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要么被专业书籍中各种奇怪的专业名词绕的头晕目眩,要么彻底就是骗钱的鸡汤文。而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就很明显的有后一种的书的既视感:  从诸子百家争鸣到李鸿章游历西方,又从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品评再到金庸小说的人设问题,看到这一排排抓人眼球的主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并不是在看一本心理学书籍,而是“XX头条”或是“X家号”的纸质版。  好在向我推荐本书的朋友保证:“虽然书里很多标题*,但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的书哦!”  就这样我心存怀疑的撕开了本书的塑封,发现作者不过却是以各种著名的历史或文学典故为引子,向读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诸如“马太效应”、“团体迷思”、“囚徒困境”等……每个概念都用生动的故事在两页内讲清楚。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代明君隋文帝为什么会废掉自己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后来昏君隋炀帝杨广时,用了一个英国的谚语“自己的鹅,都是天鹅”——隋文帝自己就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所以在他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特质,就是看他在美色和奢侈的生活面前是否能把持得住。而二儿子杨广在称帝之前,在这方面可是要比他哥哥杨勇强的太多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的我,当然觉得这个解释显然无法满足我对那段废立大案产生的疑惑,不过却成功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心理学上的自我高估和自我取悦:对于一个成功人士而言,自己具备的某些特质,就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至于其他所谓的“优点”,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我之所以如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老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被大家称赞“语言沟通能力”特别好的他,自从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就认为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技巧。甚至当他发现我光会动笔,不喜欢说话后,准备把我送进语言学校训练我的“语言”能力……  当然,我猜如果一名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本书的话,一定会挑出各种“不严谨”的表达,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写科普类稿件的我看来,把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能用如此生动的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当我津津有味的用了两个晚上将本书读完后,真是要感慨一声:真是希望我感兴趣的每个领域都能遇到本书作者这样厉害的大神,能将任何难懂名词或概念用简单而又生动的小故事解释明白。而不是像某些“专业牛人”那样一翻白眼:“这种问题怎么能是一两句话就说明白的,这样吧,给你列个书单,你把它们都读完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二):心理学入门就该这么写  说起“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但真的想找几本书来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要么被专业书籍中各种奇怪的专业名词绕的头晕目眩,要么彻底就是骗钱的鸡汤文。而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就很明显的有后一种的书的既视感:  从诸子百家争鸣到李鸿章游历西方,又从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品评再到金庸小说的人设问题,看到这一排排抓人眼球的主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并不是在看一本心理学书籍,而是“XX头条”或是“X家号”的纸质版。  好在向我推荐本书的朋友保证:“虽然书里很多标题*,但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的书哦!”  就这样我心存怀疑的撕开了本书的塑封,发现作者不过却是以各种著名的历史或文学典故为引子,向读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入门级的心理学知识。诸如“马太效应”、“团体迷思”、“囚徒困境”等……每个概念都用生动的故事在两页内讲清楚。  比如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代明君隋文帝为什么会废掉自己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二儿子,也就是后来昏君隋炀帝杨广时,用了一个英国的谚语“自己的鹅,都是天鹅”——隋文帝自己就是一个不近女色的人,所以在他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特质,就是看他在美色和奢侈的生活面前是否能把持得住。而二儿子杨广在称帝之前,在这方面可是要比他哥哥杨勇强的太多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的我,当然觉得这个解释显然无法满足我对那段废立大案产生的疑惑,不过却成功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心理学上的自我高估和自我取悦:对于一个成功人士而言,自己具备的某些特质,就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至于其他所谓的“优点”,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我之所以如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老爸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被大家称赞“语言沟通能力”特别好的他,自从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就认为会说话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技巧。甚至当他发现我光会动笔,不喜欢说话后,准备把我送进语言学校训练我的“语言”能力……  当然,我猜如果一名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来读本书的话,一定会挑出各种“不严谨”的表达,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写科普类稿件的我看来,把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能用如此生动的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能力。  当我津津有味的用了两个晚上将本书读完后,真是要感慨一声:真是希望我感兴趣的每个领域都能遇到本书作者这样厉害的大神,能将任何难懂名词或概念用简单而又生动的小故事解释明白。而不是像某些“专业牛人”那样一翻白眼:“这种问题怎么能是一两句话就说明白的,这样吧,给你列个书单,你把它们都读完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三):江湖险恶,你要懂点“心理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险恶,常常令人身处险境。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依然看不清“人心”,有些人年纪不大,却能活得通透洒脱,仿佛拥有一双“慧眼”,把这世界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一)  在历史上,有一个人算是活得非常通透洒脱的,那就是东坡居士——苏轼。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在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而且他还浪漫深情,为妻子写下的悼亡词——《江城子》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同时他又喜欢美食,也喜欢游山玩水,虽然一生在仕途并不如意,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美食和艺术作品。  但是,在这我想说的并不是苏轼,而是他的元配王弗,那个十六岁嫁给他,陪伴了他十一年,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的结发妻子,那个让苏东坡终身难忘的女子。  王弗虽然比苏轼小,但是却比他懂得“识人”。据说,苏轼性格豪迈直爽,喜欢结交朋友,同时他才华横溢,二十多岁就进入仕途,因此,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就故意上门来巴结他。  于是,每次在苏轼会客的时候,王弗就会躲在屏风后面偷偷地听他们的对话。在客人走之后,会给苏轼一些建议。有一天,有一个来访者走了之后,王弗就对苏轼说:“这个人你要小心,每次谈话他总是先问你的意见,明白你的意图之后,才顺着你的话继续往下说,这不是正人君子的所为。”后来,苏轼果然发现那人并非是个正派的人。  王弗年纪轻轻,就深谙人性,可以说有她的陪伴日子里苏轼也获益良多,只可惜红颜薄命。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他们虽然只相处了十一年,但却足以让苏东坡用一生的时间来怀念这个美好的女子,所以才会在妻子逝世十年后,四十岁的苏轼回到老家,想起往事,泪流满面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二)  在古时候是还没有“心理学”这个概念,对人性的把握可以说完全是靠生活的经历和个人的揣摩。直到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也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真正诞生。随后心理学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人性的研究也就越发的透彻。  在《人性心理学》这本书里,作者讲了一个李鸿章的故事,李鸿章出使西洋五国时,特意去拜见了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当时,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建立了功勋,出任要职,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  他自称是“东方的俾斯麦”,据说俾斯麦在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微笑地回答可没有人说他是“欧洲的李鸿章”,这回答不仅讽刺,也无情的点出李鸿章高估了自己。  人们在做“自我评价”总喜欢高估自己,有个心理学家就曾经找来二十五个彼此了解的熟人,让他们根据文雅、幽默、聪明、社交能力、卫生、自大、魅力、势利、粗鲁这九个项目,来给每个人排名次。结果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优点,而忽略自己的缺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同样在职场上,每个人也都会高估自己所处岗位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别人的岗位。比如唐太宗曾经问群臣“创业和受业哪个辛苦?”曾和唐太宗一起打天下的房玄龄就说“创业艰难”,而和唐太宗一起创立“贞观之治”的魏征就说“受业艰难”。  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充分体现出了两人的“认知本位主义”。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解释历史事件,让人觉得既有趣又心有所悟。  (三)  为什么林徽因选择嫁给梁思成?为什么长得丑的就当不上状元?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张飞是书法家?是非成败,其实都隐藏在微妙的人性中。  为什么你跟家人相处不好呢?学学薛宝钗为什么能那么讨贾母的欢心,或许你在人际交往上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职场中对上司不满应该怎么办?看看祢衡击鼓骂曹为什么会越骂越火,或许会让你避免引来“杀身之祸”。  在情场里屡屡失手,看看王语嫣为什么会在枯井里向段誉吐露心事,或许会让你找到吸引女孩子的法宝。  你知道什么是“天鹅效应”,什么是“*巢效应”,什么又是“团体迷失”吗?  如果你翻开这本《人性心理学》,仔细地看完书中的一百多个故事,相信以前藏在你心中的很多谜团,都会渐渐浮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甚至,你也可以用你在这本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轻松达成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人性心理学》的作者王溢嘉原来是台大医学系毕业,后来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专门从事写作。这本书是他在《南方都市报》上的专栏《人性探微》集结而成。篇幅简短而生动,很适合阅读。既让人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同时也明白了人性心理。  相信每个人看完这本书,都会像齐天大圣经过太上老君的炉火历练一样,拥有看穿事情表象的火眼金睛。  江湖险恶,懂点“心理学”,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四):儒学大师王阳明评价舜帝:“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  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自古都是作为一名孝子被大众所熟知,而且他能够被前一任的尧帝选中为继任者,就是看重看他的“孝”。  那么舜到底有多孝呢?《史记》是这样记载的,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名瞎子,在舜的生母去世后又娶了一名妻子,妻子也生了一个弟弟象,夫妻两人对这个弟弟是及其疼爱,于是上演了数场《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戏码,想侵吞舜的家财。而且还是以其亲生父亲为主谋的后妈一家三口想尽各种方法想杀害舜,比如纵火、活埋等阴招不断,可是每次舜都能提前洞悉并平安脱险。脱险之后一不报复,二不拆穿,三更加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好。就这样他的美名传到尧帝的耳朵里,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所以舜从来都是“大孝”的典范,瞽叟从来都是典型的反例;可是明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却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而瞽叟是世间大慈爱的父亲。”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为了劝慰一对互相控诉公堂的父子,心理学家王阳明这样解释说:“舜常以为自己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爱,所以不能慈。”   舜以为是自己不够孝顺才会引起父亲的不满甚至加害,所以会做更多的事情来孝顺父亲以达到自我认知的目标。  而一直加害舜的瞽叟则认为自己小时候对儿子很是慈爱的,而长大后儿子不对自己孝顺,肯定是儿子的原因,所以对舜越加苛刻和不满,对其迫害越严重。  而著名的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进一步对舜和瞽叟的心理做出分析,指出:舜之所以能在不断被迫害后更加孝顺,其实在舜的“自我认知”:父亲对自己不好,肯定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或者说还不孝,所以更加努力孝顺父亲;而父亲瞽叟变本加厉地迫害,则是瞽叟的“外向指涉性”心理在作祟:我小时候对舜是很慈爱的,现在也是和小时候一样慈爱,可是舜越长大对我越不孝,这自然是舜的错误。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做到瞽叟的“外向指涉性”,却少有人能做到舜的“自我认知”,所以我们才会歌颂舜而不鞭挞瞽叟。却没有想到,我们这种喜恶其实也是一种人性的使然。   人性有可贵的、有可敬的、有可怜的、有可怕的、有可笑的、也有可取的。因此王溢嘉先生潜心多年,并结合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历史上百余位耳熟能详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背后透露出的人性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人性”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它的盲点和弱点,就是“虚幻的基础”,同时给出破译的方法——《人性心理学》。  已经著有《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变态心理揭秘》和《心理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等畅销书的王溢嘉先生,在《人性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分为自我认知/解读他人/生命辩解/社会竞逐/人情好恶/说服策略/团体压力/情绪起伏/利益得失和水泥丛林共十大类,总结起来则为三大部分:  1、打破自我认知的心理误区  2、识别被他人左右的人性心理  3、社会性掩盖下的人性弱点   1、“我是谁”——打破自我认知的心理误区  “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一出,总有一些哲学的味道。但其实“我是谁”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比如*大哥早期主演的电影《我是谁》中,主角杰克因为失忆始终重复着“我是谁”,土著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便将“我是谁”作为失忆后杰克的新名字,“我是谁”为了找到自己是谁踏上了一段冒险的旅程。因为作为哲学问题,即使没有答案我们也并不着急,可以二三十年后再研究,或者等着别人的研究成果即可;但是作为心理问题,这个答案要是找不到,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有个标签来给自己安全感,比如李鸿章喜欢用“东方的俾斯麦”来标榜自己,可是到了真的俾斯麦那里,这个标榜却成为束缚他的元凶。因为一旦这个标签落实后会让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发生偏差,甚至有“沽名钓誉”之嫌。这是因为我们在界定自己的时候犯了“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错误。  比如,我自认为自己的一个文静的女子,给大家的印象也是为文静的,所以在热闹的时候我也跟着闹腾起来后,有人来一句,“这不像平时的你啊!”“你不是不喜欢热闹嘛!”等,自己总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所以我是一个喜欢纠结的人,是因为我给自己的界定过窄。而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对自己做出越丰富的自我描述,表明他对自己的认知越深,自我界定的概念也就越复杂,生活也就更多元,不容易也没有时间来“怀疑人生”。  所以当你觉得迷茫时、觉得困惑时、觉得百无聊赖时,就拿起笔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写出不低于20个答案,每一个答案会帮你拨开一层自我认知的迷雾,更清楚界定自己,更具体看到你要做的事情,和你追求的人生方向,又如此多的自己要实现,怎么会有时间自怨自艾呢是吧?!   2、你还在路怒吗?——识破被他人左右的人性心理   我拿到驾照已经三年了,可从三年前第一次上路就遇到路怒一族后,至今宁愿坐公交也不愿开车,“怂”地让老公吐槽了好多次。说人家怼你,你就怼回去啊,现在路上开车,谁不会遇到几个路怒。说实话,我觉得我老公也有路怒的倾向,所以更不敢多开车。  因为多数人在听到别人指责自己的时候,正常也是常见的反应就是“闻过则怒”,看似是别人在挑衅你的情绪,其实是你在给自己的情绪找了一个借口。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就是,你当时会被对方的一句话激怒,不算因为对方说的某个词涉及的人或事,而是你对自己心中的想法所做的反应。  我们会感觉到痛,是因为神经末梢将指尖的感觉通过神经传输到脑袋,我们脑袋对这种熟悉的感觉定义为痛感,于是调出痛感的感受传达到你的大脑,你的大脑将之反应到缩手、尖叫等行为上;同样,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刺激时,其实我们心理也有一个反应、翻译、选择和应答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太快以至于我们以为是对方在挑衅我们,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反应。  比如书中给的例子,对于某次考砸了的考试,如果你认为考试不公平,那么你会觉得愤怒或者无所谓;如果你认为是自己笨,那么就会觉得沮丧或者放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用功,就会觉得有罪恶感。  王旦能够对一直攻击他的寇准宽宏大量,蔺相如能避廉颇的挑衅,舜能越来越孝顺,其实都是正确认识到作为情绪的主人,我们的情绪其实并没有被他人左右,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它的认知,你觉得它是善意的,那么你的反应就是会善意;如果你觉得它有恶意,那么你的反应也就充满恶意。  所以下次的时候,不要说是别人“惹了你”哟,你才是你情绪的主人哟!  3、曾参的母亲为什么相信儿子杀人——社会性掩盖下的人性矛盾   传播学上有一个叫做“沉默的螺旋”理论,意思是一个意见在占少数的时候,会随着多数意见人数的不断上升和少数意见的不断沉默而形成多数意见的越来越多,少数意见的越来越少,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意见模型。  但是曾参母亲的例子告诉我们,最能发挥团体压力的并不是越来越多的数量优势,而是刚好发生的前四个具有反差效果的意见。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其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而有一天,第一个人跑来和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母亲不信,第二个来说的时候还是不信,但是第三个人的时候母亲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了,第四个人来的时候曾参的母亲果断丢下手中的活翻墙而逃。虽然结果是虚惊一场,但是这阴差阳错的一幕,正好说明什么样的团体是最具有说服效果的。  如《少年派》的“林+邓+江+钱”四人组合,《小欢喜》的“乔+方+季+*”组合;最典型的就是不管是在大学还是职场,领导和老师怎么声厉俱色地强调不允许搞小团体,但是三五组合的小团体总是层出不穷。  所以下次要想让一个固执的人听取意见或改变看法,不是找上一群人,而是找三四个看法有自己的看法且看法相同的人去与他诚恳交流。   这就是我们单一的人性社会群体下暴露出来的矛盾,作为群体我们害怕被孤立,所以会有从众的心理来寻求安全感;但是作为最高级的灵长类物种,我们作为个体人的优越性让我们又不甘于“泯然于众人”,所以我们会千方百计制造属于自己的“小团体”,让自己的个性得到释放。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建议你来王溢嘉的《人性心理学》逛逛,不一定能让你得偿所愿,但是可以让你的人生具有更多可能性!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五):挑战什么也别挑战人性?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历史名人的人性阴暗面  文/夏小忧“如果你将全部决定权交给其他人,那么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这是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在意大利不勒斯表演完行为艺术《韵律0》后发出的感慨。  玛丽娜从事艺术创作多年,被尊称为“行为艺术之母”,她的《艺术家在场》一度震撼了整个艺术圈。然而,玛丽娜28那年却差点为艺术献生,一命归西,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为了完成考验人性的实验,玛丽娜在展馆房间的椅子上坐下,然后将自己麻醉。实验开始前她已经告诉过在场的观众,他们拥有全部的决定权,可以对她做一切事情,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和她一起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72件物品,它们分别是:鞭子、带刺的玫瑰、锋利的匕首和剪刀、十字弓、灌肠器等危险系数极高的器具,其中还有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观众可以在这72件凶器中任意挑选,对玛丽娜的身体进行接触或伤害。  实验刚开始,大家面面相觑,并没有人胆敢对玛丽娜做什么。  直到有人打破沉默,上前摸了玛丽娜的头发,人群开始躁动,有人把口红涂在了她脸上,有人亲了她一下,有人把玫瑰的刺扎她的胳膊,有人把她的衣服撕烂,有人用匕首划破了她的皮肤,有人拍下她的裸照,有人对她进行猥亵,甚至还有人把手枪放进她的嘴里、并准备扣下扳机......  如果不是有人及时阻止,后果不堪设想。  整个表演一共持续了6个小时,施暴过程中,被麻醉的玛丽娜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尽管她意识到:他们真的会对我做出任何可怕的事情。但她不能动弹,只能惊恐地继续任人摆布,直到麻醉结束。  实验结束后,伤痕累累的玛丽娜从椅子上起来,眼神愤怒地扫射着刚刚对她“行凶”的观众,进行着无声的控诉。刚刚还玩得不亦乐乎的人们开始恐慌,作鸟兽状四处逃散。  这样的结果,是玛丽娜万万没有料到的,在场的所有人都参与了施暴,竟无人试着阻止过这次暴行。仅仅因为承诺不用负责、人们就会这样为所欲为?人性怎么可以恶到这种程度?难怪有人说“*有什么好怕的,我带你看看人性”。一、什么是人性?  带着对人性的思考, 我最近读了王溢嘉的《人性心理学》,本书用百余个经典案例,深度剖析了包括曹操、李世民、朱元璋、苏东坡、纪晓岚、赵匡胤、曾国藩、林黛玉、诸葛亮在内的诸位历史名人的“人性表现”,透过作者从心理学角度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可贵的、可敬的、可怜的、可怕的、可笑的、可取的人性。  王溢嘉,著名心理科普作家,毕业于台大医学院,担任过《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以及野鹅出版社社长,还曾先后为《联合报》、《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报刊杂志撰写专栏。作品涵盖散文、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两性议题、青少年励志等范畴。  另外,他还出版过《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变态心理学》、《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虫洞书简》、《前世今生的谜与惑》、《实习医师手机》等近50本畅销书。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语文课本中。  既然谈论人性,那么,究竟何为人性?百度上给出的我觉得最满意的答案是: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在王溢嘉看来,一个人在某个社会情境下会有什么反应,主要根据他的思想、情绪、态度、经验、期待去进行判断、拟定策略、做出选择,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通常就被称为“人性的表现”。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其中的“性”大概也是有“人性”这层意思的。(当然,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议一直存在,这里不作过多讨论)二、几个案例,带你对人性一窥究竟  1、朱元璋为何诛杀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残忍诛杀功臣的“黑历史”一直被后人诟病,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呢?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穷,幼时曾给地主家放牛,后举兵起义,一步步打下江山,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很快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打天下期间,朱元璋骁勇善战、仁慈宽厚,四面八方的勇士皆乐于为他所用。让人错愕的是,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却逐渐露出残暴、霸道的一面,与之前宽厚待人的形象天差地别。  尤其是“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两个大案,牵连其中的人数以万计,几乎把当年跟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全杀光了,其残暴、血腥程度在历史上几乎无人比拟。  关于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疑心病变重,有说是那些功臣居功自傲、行为不检点,有说朱元璋自己因为出身低贱、自卑心理作祟,也有说他是为了自己的接班人扫清障碍......  王溢嘉从心理学角度犀利指出,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因为他现在是皇帝了,“为所欲为的权利”便是最根本的原因。  心理学家金巴铎曾经针对这种“为所欲为的权利”做过一个模拟实验:  6名大学生扮演“看守”,让他们穿制服、带警棍,根据监狱管理规则赋予他们维持秩序的权力;另外6名大学生扮演“囚犯”,穿囚衣、带镣铐,失去个人身份,仅以数字称呼,并被关进模拟“牢房”。  实验才开始了一天,双方就完全进入了状态。“看守”们逐渐扩张自己的权利,想出很多的“酷刑”去惩罚不听话的囚犯,多次出现近乎虐待的疯狂行为;而“囚犯”们在不人道的对待下,也逐渐变得冷漠、忧郁等症状。  实验原计划要进行两周,但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被迫提前结束了。  开展这次实验的金巴铎说:平常看起来斯文善良得大学生,一旦拥有了“权力”,竟可能暴露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残酷到令人发指的一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性经不起考验,尤其当一个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后,他的心理和行为都极有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也有例外,只是比例不高)  2、杨修为何会惹来杀身之祸?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杨修是三国时代的一名奇才,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为何会被“爱才”的曹操斩首示众呢?曹操可是连刘备这样的潜在对手,都能煮酒共话“论天下英雄,唯使*与操尔”的啊!  《世说新语》里记载,某日,曹操杨修二人途径曹娥碑下,杨修看到碑上题有“*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聪慧如杨修立马领会了其中的含义,而曹操却走了整整三十公里才想出答案,并感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像曹操花园上的“活”字,旁人都参透不出其中的意思,杨修却不费吹灰之力看透曹操嫌门太“阔”的心思,很是让曹操败兴。  之后在汉中战役中,杨修见曹操以“鸡肋”为口令,立马让随行*士收拾行装,理由是:“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正是这次的“读心术”,让曹操以惑乱*心为由,杀了杨修。估计杨修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惨遭杀害。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曹操手下不缺能人勇士,关羽再怎么勇猛,曹操都欣赏有加,因为没有矛盾冲突;可杨修呢,他才华横溢、又恃才傲物,三番五次抢了对文采颇为自负的曹操的风头,这样的眼中钉、肉中刺换谁能不找机会拔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嫉妒心会在某些时候无限放大,尤其是那些你非常在意的、强项方面的表现,如果总有人试图在这些方面碾压你,那么这个人就会让你因嫉妒而变得面目可憎。  由此可见,同行相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不想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人还是低调点的好,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在同行面前炫耀。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性  说起生活中的人性哲学,那也是比比皆是。哥伦比亚大学曾有研究者在大学附近的超市里做过一次试吃实验:  摆放两个果酱试吃摊,一个摊位提供6种口味的果酱,另一个摊位提供24种,消费者可以随便试吃。试吃了几天后,结果显示,提供24种口味的试吃摊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有60%的人停下来试吃,而6种口味的那边只有40%的人愿意去试吃)。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促销方面效果更好的反而是只有6种口味的试吃摊。6种试吃口味的那边,试吃者有30%的人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24种试吃口味的那边,买果酱的概率却只有3%。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从人性角度来看,选择并非越多越好,选项和机会太多,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知识去衡量每个选项的利弊,然后做出尽可能完美的决定,这会让人感到紧张,做不了决定;反而是3到6个左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右的选项,会让人愉快地做决定。  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对于人性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就不作过多阐述了。  《人性心理学》分别从自我认知、解读他人、生命辩解、社会竞逐、人情好恶、说服策略、利益得失等十个类别对人性进行了观察和剖析,每篇都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全书内容既深刻,又不乏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想要扭转困境?我劝你先了解了解人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性心理学》读后感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