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隐私大盗》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Kf03mXLrtdr - 2020/1/28 1:58:00

                      《隐私大盗》是一部由卡里姆·阿米尔 / 耶菡·妮珍儿执导,布列塔尼·凯撒 / 戴维·卡罗尔 / 朱利安·惠特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私大盗》影评(一):被网络囚禁的人类  几年前网络开始成为社交生活的时候,都有一种预感!未来人们会不会都生活在网络中,看似我们能够支配我们自由,谁又知道我们会不会一直在被支配中生活!这一切貌似来的太快,人类历程20多万年,一切发展都看似缓慢且朝着平等,和平,理性的方向发展。但网络的发展貌似超出了人类进化的步伐!越来越难以控制,终究有一天,人类将活的越来越虚机,真正主宰地球的可能真的是电脑或者叫AI。一个数据分析就可以改变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现在想想,当年中国请离谷歌是个明智之举。但中国就不一样了吗,同样,一个腾讯一个阿里!也做着谷歌同样的事,我们也许习以为常,习惯了他们为你做的各种推荐,你以为的隐私,也只限为你以为而已!也许这些还没发展但*治国家成面,但也是为每一个人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的种子!貌似写太多,就这样吧  《隐私大盗》影评(二):今日份的忧国忧民  这部纪录片的故事主线是:一家名为Cambridge Analytica(CA)的所谓的数据分析公司是如何利用美国人在Facebook上的问卷、社交数据,对他们进行性格分析,继而用假新闻对他们精准“洗脑”,最终“诱使”他们在2019美国大选中投票给特朗普。  从特朗普竞选团队的角度来看,CA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确实是顶级的……  从Facebook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也太吓人了吧……!简单来说就是:用户积极主动地向FB提供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是最终被聪明的算法用来manipulate用户本人的投票意向,用户还不自知。  真的不知道,未来人类会不会被自己发明的技术…… 给怎么样了[捂脸]   希望“Tech For Good”不仅仅是一个好用的口号或hashtag。希望资本帮助的都是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创业者。  《隐私大盗》影评(三):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一起裸奔吧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隐私大盗》,还不错,立意题材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太过于平铺直叙,流于表面,给四星吧!互联网信息数据大时代,我们毫无隐私可言,你的一切信息都被窃取和监控,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资本家牟利和*客煽动的牺牲品,互联网让每个人的隐私完全处于全裸状态,只是我们很多人不自知罢了! 这部纪录片主要围绕的还是剑桥分析利用脸书窃取统计用户信息,分类向用户推送定制信息,从而影响了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这两个重大事件,资本家和*客狼狈为奸的恶心嘴脸昭然若揭!只是纪录片中白癜风需要吃什么药又在黑俄罗斯操纵美国大选,也是醉了,真是难为美国人一直惦记着俄罗斯!我记得又一次看过美国人投票选举出来最伟大的总统里根竟然力压华盛顿和林肯等人,排第一,原因很简单,就是在里根手里彻底拖垮了苏联,让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么滑稽而又讽刺的一件事情! 讲真,每次安装那些APP的时候特别恶心他们必须要识别你的语音,短信,定位,电话等等信息,如果你不同意,就无法安装,这其中以淘宝,京东,美团等软件最为恶心,会随时窃听你的语音信息,然后根据你的语音信息为你推送你想买的商品,一步步引导你消费,所以你会经常发现你有时候无意间和别人说起你想买某个东西的时候,下一次你打开淘宝之类的你会神奇的发现你想买的东西直接被推送过来了,细思极恐!去年我在犹豫要不要买一加6手机复仇者联盟定制版的时候,最后多次纠结还是买了,然后到年终京东总结的时候我发现京东APP给出的大数据显示我在买一加6复仇者联盟定制版手机的时候犹豫了102次,那一刻我惊掉了下巴,这特么连你犹豫了多少次也能统计出来太可怕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离不开社交网络,离不开各种APP,那么只能让自己的信息数据裸奔吧,只是一定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别成为不会思考的机器就可以了!  《隐私大盗》影评(四):让民主崩溃的数据科学  2019年开春就爆出的剑桥分析事件距今已经一年多了,马上就要开启202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但从7月的穆勒听证会来看,剑桥分析事件的余波仿佛还没有得以完全消散。从这部纪录片来思考,可以深入发问——特朗普赢得总统竞选,英国脱欧公投,这背后的*治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定向社交广告的影响?并且在今后的民主*治进程当中,还会有多少个类似剑桥分析这样的公司不断涌现或本就存在,继续为不同的**、不同的派别服务?而每一名使用数字媒介的公民都深陷于其中,你如何知道你的数据是否已被抽象为一个个结构或非结构化的用户侧写,并最终被用于针对你自身的选择,换句话说,你并不是在做投票或者做选择,而是随着技术演化而从属于这个程式化体系中的一环,大家只是让这个过程看似更加自然而普通罢了。  古往今来的西方*治不过都是在讲一个故事罢了,早期的基督教教会,现代的法西斯主义到今天的民主*治,整个的票选流程就和广告推广,市场营销的机制别无二致,而这部纪录片只不过是记录了*治竞选中的媒介策划部分而已。当代民主*治讽刺的一点就在于,竞选的**们在竞选前期做市场调研与受众分析,能够尽可能地了解整体的市场情况,从而制定自己的竞选策略与竞选创意,而后再使用渗透率普遍的社交媒体或是数字触点进行*治宣传,从而达到大规模人群的精准触达,每一个沉浸于网络中的人都会被这一系列看似自然的拟态环境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做出“自己”的行为。你就像看完广告后为自己认同的品牌买单一样。  更可悲的是,在数字媒体中的人是更为容易感性化的,注意力也非常的短暂,我们往往不能在对整体事件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再对事件作出判断,而是在对短暂、极具渲染性的内容后便开始形成自己对事物情绪化的认知,机器学习推荐算法结合了社交媒介的网络效应使得某些不理性的观点被传播与放大,令人出乎意料的现实就是,我们不过仍是中古教会那渴求赎罪的个体,技术的力量就在于,说服的效率变得更高,覆盖面更广,这或许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种悲哀吧。  《隐私大盗》影评(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学毕业之后研究生学的就是数据分析,每天作业都是用不同的model去预测人未来可能做出的行为。我记得有一节课,教授跟我们说,因为现在的数据采集界限太模糊,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去规范很多事情,所以你们以后如果从事相关工作,希望你们记得,你们要做的事情对人们和这个社会的影响。如果你不想别人对你采取这样的行为,那你也不要对别人做出这样的行为。  这部电影里面很多他们做的事情完全就类似我们每一次作业或者大一点算一个final project, 人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投其所好,所看到的东西越来越狭隘,我当时也觉得这样是不对的,YouTube上你看的美妆博主越多给你推荐的美妆博主越多,到最后你的主页只会剩下化妆品。你觉得这样的主页舒适吗,每个YouTube页面都是一个成功的Machine Learning的产品,你觉得这样很人性化很享受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你想看到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有两面,没有事件有定论,每个人因为站的立场不同所以看法不同,可是你看到的全部都是你立场的新闻真的不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觉得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吗。  我觉得这样的现象让我感到畸形又舒适。谁不希望全世界都站在你这边呢。  总觉得作为一个学习数据分析的研究生应该要思考你做的所有项目真的是在帮助这个社会进步吗?还是只是帮助一个又一个品牌更加了解自己的客户从而从客户身上压榨更多的利润呢。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领域的道德感应该如何定位。但是在python课上最后一个final project是写“猜你喜欢”的algothrium, 我们一个个不同的方法写得一个比一个准确,恨不得自己的code会读心术。好神奇哦,人们真的会去看你推荐的电影呢,好像我们只要拥有这个人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真的可以预测关于这个人所有的决定呢。  人真的很容易被影响,也很容易被猜测。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分析师就是最好的预言家。如果你做的预测不够准确,只是因为你拥有的数据不够多。  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数据处理工作者都有良心这样的要求毕竟还是太高了。  《隐私大盗》影评(六):隐私的边界  评分:3/10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所谓的民主,只是在*治家煽动之后,让你做出他们想看到的决定罢了。”  很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片一直在说*治家用科技手段影响人们的决策是不道德的。尤其是本片只抨击了特朗普以及英国脱欧时,受到舆论影响严重而获得胜利的*派/利益群体的那一部分人,而很明显的是,IMDb以及新闻/纪录片中都有提及,竞选/脱欧过程中,*派双方都在利用技术手段动摇特定选民。  我对爬虫和数据科学稍微有一些了解,我们的数据一经提交,是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各种爬虫所获取的(此处只针对例如豆瓣影评等公开数据,私密数据爬虫一般无法获得),比如我写这一篇影评的同时,百度的爬虫就会将我的影评关键词摘录到数据库以便搜索。你主动在网络上发布所有人可见的内容,回过头来说某些个人/公司侵犯了你的隐私权,是不是有点无理取闹?很多知名科技公司(如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也在收集用户数据和行为习惯,作为广告推荐以及用户粘性培养的方式之一;另一些公司可能会将用户信息出售获取报酬(但本质上来说,公开数据是可以通过爬虫获得的,爬虫只是自动化获取信息的手段,如果你足够有时间,你可以用Contro/Command+C获取)。这部分内容其实在至少10年前已经被广泛讨论。  但现在,这部纪录片说在进行选举时使用用户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是错误的。  当抖音利用你的点赞、评论情况给你推荐更符合你口味的内容甚至广告时,你不说这个是错误的;而当*治家发现你是可以被说服的人,而给你推送阅读内容时,你说这是错误的。大企业通过用户行为个性化地为用户投放广告,能够更好地发掘潜在的客户;*治家也是一样,他们通过用户行为筛选可能成为自己支持者的人,定向进行宣传,本质上和广告投放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治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也愿意进行全国性质的广告投放,而不是只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投放吧?针对全国性的宣传就是*治正确,而针对特定人群投放就是心理战术?  《隐私大盗》影评(七):把你的隐私交出来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 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 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 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 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隐私大盗》影评(八):对于意识的想法  会写或者不会写一篇文章来说这个事情。  Only once.  剑桥分析仅仅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导火索。  Have a good night.  Enjoy your day life,nothing about you.  othing.  我写这些东西,或许是这部纪录片的诱导?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可怕了。  我想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用手机,电脑,还有互联网。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网上留下了什么痕迹(你发的每条动态,不经意间被你点赞或者评论过的动态热点,随手关注的一个人,双击屏幕带来的视频点赞,每个“被”浏览到的信息,每个与你有关的人的生活动向,每次填的性格调查问卷),很简单,知道这个的人或者清楚这个的人很少。  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想学心理学,想了解人性。我不知道,如果有个人知道这些东西,能带来多大的问题。这里不含蓄的说了,知道这些,你就不是你自己了,而是被人操控的玩偶,任人摆弄。而你自己在中间却什么都不知道。  以前认为自我的意识什么人都有,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现在觉得,有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这里说的激进了一些,左派?那只能旁观者明事理了。  谈论一些东西,都是基于互联网里面的东西,没有偏向文学学术类的东西,我想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应用推荐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应用,是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亦或者是丰富闲暇零碎的时间。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这件事情了:你观看或者阅读的时间越久,最后推荐给你的越符合你自己的感觉。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这一切都很正常,它推荐那些给我正是我需要的,有什么问题吗,还不要再去浪费精力找了,他赚他的点击量,我阅读我的内容,这里面的利益交换,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你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些推荐的东西重要吗,这些东西会造成什么,这些东西在我不用的时候回到哪里去。如果我是心理学家知道那些东西,就知道你很完整的性格,不加修饰的。  你还没有意识到后面?回到上面说的,如果这些东西被泄露,或者以其他形式由公司出售,那么你的性格这条数据就是被人随意交易的物品。到这里如果有人利用这些东西,干扰特定人群的视听,那么那些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就很受到影响。美国的大选在这个纪录片里面是被这个操控了,它们操控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整个国家。  有一天你的推荐里面多了一些内容,你会很轻易的去相信那些,从而改变了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在遇到一个事件的时候,随着事件的进展,大多数的人们会随大流关注与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在那件张扣扣法律案件上面就能看出来。整个事件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每个人都在不假思索的为一个扣上标签,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  《隐私大盗》影评(九):《隐私大盗》:当我们(自愿)成为奴隶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你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过对某类产品感兴趣,有时候这种聊天并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面对面的交谈。但可中科医院曝光资质怕的是没过几天,当你打开搜索引擎或者某些电商平台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就那么大喇喇的出现在你面前,摆在推荐栏上。  这让你不禁惊恐:“我是不是被监听了?”  其实并不用急着得上“被迫害妄想症”,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并没有什么被监视监听的价值,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比被监视和监听更可怕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自己出卖了自己。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一切却是事实。2019年01月26日上映的纪录片《隐私大盗》,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对国际新闻比较关注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剑桥分析”这个公司的名字感到陌生,在2019年,这家主打“大数据”产品的咨询公司被曝出卷入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而《隐私大盗》的内容,就是通过学者、调查记者、前剑桥分析公司员工等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这家公司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来进行商业和*治运作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早已成为大数据的一份子,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被掌握的如此透彻。按照片中所说,大数据并不是仅仅掌握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年龄、阅读喜好等一些简单的大方向,而是可以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4-5万个数据点,能够精确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判断出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并且能够以此为根据精准投放,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和做到的是我们自由一致选择的结果,但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数据分析面前的奴隶而已。  在对于剑桥分析的偷听资料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屡次对这种大数据武器进行测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他们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选中进行的操控。  当时的情况是其国内一个黑人**和一个印第安人**在进行着不相上下的最后角逐,而剑桥分析受雇于帮助印第安人**。在通过分析后,他们确定了这场行动将要以年轻人为目标,因为18-35岁的这批人群中对选举投票的积极性最低。分析出目标人群这很普通,但剑桥分析接下来的行动就非常的剑走偏锋了。  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个手势和一种精神,宣传让青少年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远离*治的事物中,比如街舞等等。并且通过自己强大的数据研判能力精准投放,专攻18-35岁的人群,让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这种风潮,从而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群体对大选的冷漠程度。  有人会疑惑,既然投票的关键在于青少年人群,为什么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治意识的冷漠程度呢?  因为剑桥分析早已通过研判确定,那些黑人青少年说不投票就一定不会去投票,而那些印第安青少年虽然也对*治冷漠,但他们习惯于听从父母的话,老老实实的跟着家里大人去投票。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想的一样,18-35岁的群体投票数量比以往增加了40%,让选举结果的摆动达到了6%,从而让印第安人**安安稳稳的掌控了国会。  这种“神操作”还只是在一个国家,根据剑桥分析自己透露,他们还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许多国家进行过这种操作,而当这种利用个人隐私的大数据武器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实验成熟的时候,他们就将其用在了真正的大国身上,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并且无往不利。  这部片中提到:“恐惧和愤怒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所以他们创造出一种工具,让广告商能够用个人级别的定位来利用情绪化的受众。”  这仔细想想非常的恐怖,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互联网生活让我们自身变得透明无比,你的所有喜好嗜好和可能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都会被人掌握,而那些掌握信息的人又会利用你暴露出来的所有数据点来针对你进行个人定制,让你看到和听到那些你以为是你自己所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当你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波动的时候,这很可能就是有人在背后引导的结果。  现在再回到我们开头时说道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到和想到什么互联网工具就会马上推荐给我们什么,那是因为掌握了我们隐私的人早已预判出了我们的想法和渴望,即使我们不会这么想,他们也可以通过“告诉你千万别去想大象,你脑子里的本能反应却是第一时间想到大象”的手段去让你这么想。  我们以为我们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延伸,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而更加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无法摆脱变成奴隶的命运。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会去给自己的通信设备安装各种各样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会需要你的N项授权,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去年我在玩某款单机手游的时候,它竟然也要获取我的通信、相机等授权,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拒绝授权,你就根本无法使用这些程序。  于是,为了生活上的便利,我们只能选择自愿出卖自己的隐私权限,让自己的数据点暴露在各方商家的面前,而在掌握了这些数据后,那些看不见的手就会为我们某个人量身定做一套陷阱,让我们无可选择的掉进其中。正如片中所说,这就像是一把回旋镖,我们自己扔出去,而到头来会砸到我们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在为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做斗争,但在我看来,这种就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时候就必定会把我们所有人越绑越牢,有人扯动它,我们所有人都会跟着动,不管这背后的手是*府、是巨头公司还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小团体,作为终端的个人我们都很难去反抗。当我们选择融入互联网社会的那天起,我们就自愿的把自己变成了奴隶。  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  《隐私大盗》影评(十):《隐私大盗》:被“侵犯”的民主,被“操控”的民意。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精准预测的时代。 打开网购平台,精准推销你感兴趣的商品;打开社交媒体,精准投放你感兴趣的内容广告;每一次信息输入都暗藏陷阱;每天接骚扰电话接到崩溃……  骗子和推销员甚至比你爸妈还要了解你的生活细节:喜欢买什么款式的东西,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外卖,一个月总有哪几天缺钱。  “如果你在免费使用一项服务,你不是用户,你就是产品本身。”在互联网公司眼中,我们就是“数据奶牛”。  我们每一次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每一次网络支付,每一次搜索,定位,点赞;我们喜好什么,厌恶什么,界限在哪里,又能付出什么代价去“越界”……  这些信息都被收集起来,成为你的附属标签。  大数据买主持续为我们量身定做般投放“适合”的、“独一无二”的内容,这正是每一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  数据正在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资产,年值超过亿万美元。今天,人们甚至用它来发动文化和*治战争。  这是纪录片《民主的边缘》中在巴西发生的事情,也曾经发生于美国大选、英国脱欧……还有世界的各个角落。  用网络链接世界的梦想,正在撕裂这个世界。  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剑桥数据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吗?  《剑桥数据公司又被曝干涉英国“脱欧”》观察者  etflix出品纪录片《隐私大盗》,揭露了剑桥数据背后,那些正在被滥用的大数据。  2019年总统大选时,特朗普集团的“阿拉莫计划”(Project Alamo)每天投资超过一百万美元,用于Facebook广告。  剑桥数据公司就是在这里走进人们视野的。  通过精准投放广告获得选票,就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  这就是剑桥数据的“秘方”。  剑桥数据通过将“性格测试问卷”植入Facebook,采集使用该app的人的信息,同时进入相关好友的网络挖取信息。  更新、点赞,甚至是一些私密信息,都会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无息地被剑桥数据收集,然后网民就被标签定位于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收集到的选民大数据和研究结果都被提供给特朗普团队,向选民精准投放宣传视频。  他们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摇摆者”。  结果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在脱欧公投中,剑桥数据同样通过分析人们想要脱欧或者留欧的原因,制定*策确保争取更多的“摇摆”的选民。  剑桥数据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掀起了一场“DO SO”运动,主要引导年轻人不要投票。  他们针对年轻人的特点,短平快的传播了一种“无关”*治的活动:不是反抗*府或某一*权,对抗的是一种*治形式和投票。  当地有两大**,加勒比黑人和印第安人。  加勒比年轻人不会去投票,因为“DO SO”;而印第安人年轻子尽管也因为“DO SO”乐在其中,却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所以他们还是会去投票。  最终的结果让剑桥数据的客户增加了6个席位,影响了18-35岁选民40%的投票人数。  他们合作的对象还有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  剑桥数据的起步是*事承包商,他们致力于利用研究影响有敌意的观众,譬如如何劝说14-30岁的穆斯林男孩不要加入塔利班。  但直到涉足美国总统大选,剑桥数据彻底发展成为了一台“一条龙”服务的*治宣传机器。  剑桥数据的幕后投资者,也是特朗普竞选团队的策划者——史蒂夫·班农,信奉只有打破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按找愿景重组社会。   剑桥数据,就是他用来打文化之战的武器: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在民主的背景下,将整个国家的心理玩弄于股掌,挑战人们的自由意志。  事情“败露”的那一天,剑桥数据“震惊世界”“一举成名”,而它的“培养皿”Facebook同样摆脱不了干系。  剑桥数据最终破产关闭。事情似乎告一段落。  但我们仍让生活在这个被精准控制的时代。 网络公司,Facebook也好,Google也好,他们的价值都因为他们庞大的用户数据量而存在。在今天,大数据甚至比石油更有价值。  我们的“秘密”究竟被捏在多少人手里?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府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所有公民的隐私不被侵犯?  我们又要如何确定自己,没有成为别人手中的武器?  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样子。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隐私大盗》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