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港府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变冷藏为活化
TUhjnbcbe - 2020/6/22 13:17:00

港府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变“冷藏”为“活化”


一百七十年间,香港从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大都市。历史不长,但香港人很珍视自己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凝结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但如今大多失去了原有功能而被空置。


空置的历史建筑如何才能重新注入新的生机?香港近年来的尝试令人惊叹:早期公屋变青年旅社、废弃法院变艺术学校、跌打药铺变身中医诊所、精神病院变为文化馆 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模式或可为内地城市借鉴。


活化案例


早期公屋变身青年旅社


这幢名为 美荷楼 的建筑位于深水埗,外立面是橙*色,非常显眼,于数月前刚刚投入使用。


美荷楼的故事源于1953年12月25日发生在石硤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火灾令58万人无家可归。从1954年至2006年,美荷楼一直用作住宅,也是香港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公屋。


2009年2月,香港青年旅社协会获选为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伙伴机构,负责保育及活化美荷楼的青年旅社,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美荷楼的建筑结构间隔均被保留,原来的居住单位则被改建为旅社房间。活化后的美荷楼提供129间客房,包括93间双人房、8间家庭房、10间多人房、14间主题房间和4间伤残人士房间。


美荷楼一楼设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 美荷楼生活馆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览上世纪50~70年代香港徙置大厦的生活状况及居住环境。参观生活馆时发现,原来吴宇森也是这里的老街坊,早年他与父母及妹妹一家人从内地来香港,原本无意久居香港,正打算去台湾,但一场大火把家当、房屋烧毁,命运让他留港发展,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导演。


废弃法院变身艺术学校


临近美荷楼有一座7层楼高的建筑,外表庄严,香港好几部电影均取景于此。抬头望去,白色花岗石砖的墙壁上仍旧悬挂着 北九龙裁判法院 。2005年,香港*府为节省开支关闭了这座已服务44年的法院。此后,它空置了三年。


这座建筑建于1960年,属于那个年代典型的公共建筑,也见证了香港司法制度的发展。2008年,它被列入首届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如何才能让这栋历史建筑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陈智聪介绍,当时委员会一共收到21份申请书,最后锁定在美国私立大学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保证提供1500个学位,一半为香港学生。为此,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特地去美国考察,发现这家学院在美国的专长就是做活化建筑,在萨凡纳地区,活化了八九十栋老建筑。萨凡纳还提出自行承担上亿元港币的修复费用,以避开立法会的财*审议,争取早日办学。


来此参观需要事先预约。这幢建筑的外立面几乎原封不动,原来的拘留所改建为学院办公室,法庭改建为课室,停车场变身图书馆,饭堂变成美术馆。为保护墙体,艺术品大多是采用吊挂的方法。


跌打药店变身中医诊所


在香港九龙的老城区,有一座三角形的四层唐楼,被夹在两条街道的交汇点。2000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奇怪建筑的来历,外墙油漆已完全脱落,门窗残破,甚至被人称作 *屋 。


2000年,雷春生业主将这栋建筑捐赠给香港*府,开创了香港私人捐赠历史建筑的先河。三年后,*府对其进行紧急维修,雷春生的故事才慢慢为人所知。原来,它的创造者是香港九龙巴士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雷亮先生。1931年,雷春生落成,一楼被开辟为跌打药房,楼上的三层则为雷家自住。2008年,雷春生被列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由*府提供资助,为雷春生寻找新的用途。2009年,香港浸会大学获得了运营权。


在浸会大学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建筑。各层外廊扶栏内增设了大面积低反光度的清玻璃组件,以减少路面噪音对诊所的滋扰。大宅外观保存完整,不过为了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里面增建楼梯、升降梯、洗手间等措施,这些增建措施均在楼宇后方,尽量不让人发现。而雷春生移交时留下部分匾额、地契、瓦钵、磨盆都被陈列在一楼。


华工屯舍变身文化馆


饶宗颐文化馆也是首批香港活化历史建筑项目之一。这块地方曾经做过税关、华工屯舍、监狱、医院和疗养院,后成为荔枝角医院,最终改造成文化馆。


2004年,荔枝角医院结束运营,房屋交还香港*府。2009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通过活化伙伴计划,获得荔枝角医院活化项目的营运权。这个项目的保育顾问谢正勤发现,这里其实是现在华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所谓的 猪仔馆 ,即是当时华工出口的一个屯舍,华工在这聚集,接受检疫,然后从旁边的一个码头上船。


据了解,荔枝角医院的活化经费耗费2.5亿元港币,全部由*府承担。前两年*府还提供500万元港币的运营费用。


目前,文化馆有两个摄影展在展出,还有一个专门吃饭的 银杏馆 ,服务员均是超过60岁的长者,旨在帮助长者就业。上区已开设为旅舍,下区展览饶公作品,也定期举办其他主题的展览。


香港模式:*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文物建筑强调的是保护,目前大多还是 冷藏 式的博物馆保护模式;而历史建筑更强调 活化 ,继续利用,服务社会。内地不少城市如今也涌现出一些活化模式,但较多的是单纯由*府主导或纯粹由私人活化的模式,以商业利用为主。香港*府正和非营利组织合作,探索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历史建筑保护道路。


特区*府发展局于2008年4月成立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负责统筹及推动香港文物的保育与活化工作,并连续推出四期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希望运用创意将建筑物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并采取社会企业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务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非牟利机构应邀向*府递交活化历史建筑的建议书,需详细说明如何保存有关的历史建筑,并有效发挥其历史价值;就财务可行性而言,社会企业说明应该如何营运;以及如何令社区受惠。若获得支持,*府会拨款翻新建筑,投入使用后*府只收取象征性的租金,前两年*府还可以提供最多500万元港币的运营补贴。


2008年,香港*府首次将*府所有的7栋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包括前北九龙裁判法院、旧大澳警署、雷春生堂、前荔枝角医院、美荷楼、芳园书室,如今其中六栋历史建筑已陆续启用。


香港启示:历史建筑应为谁所用?


对于历史和文物建筑,香港人说得最多的是 保育 和 活化 ,不是单纯地保护、保存,还要找到可持续的方式活化更新,让我们这一代和子孙后代均可受惠共享。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些法定古迹也获得新的用途,令其能够被公众欣赏和利用,比如原香港富豪的宅邸甘弟棠现为孙中山纪念馆,原教会的伯大尼疗养院现为香港演艺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港府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变冷藏为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