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特点和发病机理
胞内劳森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抗酸,微需氧,严格胞内生长,主要寄生在病猪肠粘膜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中,并在上皮细胞浆中繁殖,大多数无鞭毛无芽孢,为弯曲或S型菌,大小为(1.25-1.75)μm×(0.25-0.43)μm,具有波状的三层膜作外壁,病猪在感染活跃期会从粪便中排除大量细菌,污染环境,病菌可长时间存活在粪便中,一般病猪感染后可排菌6周或更长,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感染,该菌对含碘类或季铵盐类消*剂最为敏感。PPE的发生是由于内劳森菌侵害猪回肠和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的粘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坏死性肠炎病变,节段性回肠炎病变,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三种类型,这些肠粘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
二、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感染猪,潜伏期为10-15天,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特别是专业育肥场,在10~14周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一般在5%-20%,死亡率在1%-5%,生长严重迟缓,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可为疾病的传播媒介,所以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猪场同时存在的其它大肠炎的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因素可以促使该病发生,年亚洲猪病大会资料公布中国猪场的回肠炎情况,调查全国54个猪场份血样(7个年龄段),结果仔猪阳性率83%,母猪阳性率85%,肥育猪阳性率98%;70%的中国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感染劳森菌,平均感染率保育期33%,肥育期感染迅速上升到51%。
三、临床症状
1、急性型
主要发生在4-,6月龄,大部分都是膘情较好的猪,主要表现刚开始血色水样便,食欲下降,体温不高,随着病程的发展,排黑色沥青状便,病猪全身苍白,体温下降,衰弱直至死亡,也有少数皮肤苍白突然死亡但见不到排沥青便的猪。
2、慢性型
主要发生在6-13周龄,病猪精神差,食欲废绝,粪便较软,灰色水泥样,后变稀或水样便,颜色较暗,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衰弱,消瘦,弓背,四肢无力,少数皮肤苍白,生长停滞
3、亚临床型
主要发生在保育后期到生长猪阶段,常有几头粪便较软或呈水泥样糊状,皮肤颜色较正常,无其它临床症状,但是生长明显迟缓,体重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
四、剖检
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粘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粘膜增生表现出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严重时似脑回状;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像一根橡胶管,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臌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以上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
五、综合防治措施
1、管理
1.1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1.2加强消*,主要是空舍,一定要严格冲洗,消*药可选用瘟*康,坚持冲洗-消*-空栏干燥(至少一周)的流程
1.3减少猪群转群、温度、湿度、密度及注射等方面的应激,可在转群、免疫前后添加农大肠优+活力健,用于降低应激或改善肠道健康
1.4严格控制好饲料霉菌污染,把好原料关,可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霉克清1KG/吨
2、药物预防和治疗
2.1转群前后饲料中添加泰别特+利杆免拌料,连用7-10天。
2.2种猪群饲料中添加泰别特+农大肠优+活力健连用15天停15天再用15天,可有效降低仔猪回肠炎的早期感染。
2.3发病猪的治疗,可在饮水中添加泰别特,连饮10天,肌肉注射泰妙菌素针剂和止血敏,每日两次,连续三日。
2.4用药时机,当猪群发生PPE时,一定要立即用药,选择对内劳森菌高度敏感的泰别特+利杆免进行保健,每次使用15天,可完全有效的控制该病的临床症状,提高经济效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