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看精彩演讲)
沈琳
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
我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我所接触的都是临床上诊断分期比较晚的患者。
大家都说得了癌症就很不幸,癌症到了晚期就更不幸了,似乎离上帝的脚步更近了。但其实现在临床上的综合治疗模式以及新的药物,可以让大家的想法变一变了。怎么变?我今天带来了几个案例,相信大家听过之后,会更有战胜癌症的信心。
一、MDT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仅为临床患者提供决策和具体治疗,也就共性问题探索适配于人群的解决方案
可能在座的患者和家属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个病好难啊,看个专家好难啊,挂号挂不上啊……有些患者需要看多个学科,外科、内科、放疗,甚至介入等等,都需要挂号,怎么办?
其实可以考虑MDT(MultipleDisciplinaryTeam,多学科诊疗)。
(沈琳教授在演讲中,摄影/朱笛)
MDT是多个学科在一起,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MDT不是指患者可能需要放疗或者需要外科,就分别给找一个医生来进行会诊,而是这个多学科的团队本身就存在,各学科的医生在一起,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做决策,然后再委托其中执行治疗的这个学科的医生来安排患者的治疗。
MDT是以患者为中心,探讨肿瘤的综合治疗模式和临床研究当中的问题。它不单纯针对临床的患者,医生们还会根据这段时间MDT的活动总结出来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探索,进行群体的解决,为以后再遇到那些问题的患者提供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MDT在国际上是非常被认可的。患者真的像上帝一样,医生以患者为中心,来综合检查进行治疗。
二、MDT适用于特别难治且需要多学科手段治疗的患者
可能有人会问,医生哪来那么多时间?其实,医生会把患者分成好几类,那些特别难治的、需要多个手段治疗的患者就特别需要MDT这种模式。因为现在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了,单一的学科是承载不了那么复杂的治疗的。
(消化肿瘤科MDT的院际交流)
医院为例,消化肿瘤专业在每周一的下午都会用专门的时间,集合全院各相关专业几十个医生讨论病例。此医院过来的专科医生,也参与讨论交流。我们不仅要把MDT用于本院患者的诊疗决策,而且要把这医院,去惠及更多的患者。
三、有晚期肠癌患者,在已经有多发转移的情况下肠癌通过MDT模式治疗取得了生机
可能还有人会问,患者是怎么从MDT中获益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这是一个48岁的女患者,年在体检中发现癌胚抗原升高(CEA=41.98ng/ml),肠镜中发现有直肠中段癌,活检病理显示是中低分化的管状腺癌。在直肠原发灶之外,还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肝转移的病灶直径将近3厘米;肺里也有多发转移,左肺3个转移灶,右肺2个转移灶。
(红色箭头标记的是该患者的肺转移灶)
如果用传统的理念,无论患者到哪一个学科去看病,医生都可能认为这个患者是治愈不了的,那么治疗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姑息治疗,可能用药物,也可能做手术,但目标不是治愈。
然而我们通过国际交流发现,对于肺转移的患者,如果能够手术切除原发灶和其它转移灶的话,是可以用10年生存率来衡量这些患者的。对于这位患者,这意味着肺转移病灶的存在不影响医生对其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决策。
我们当时通过多学科的讨论一致认为,她的肺转移灶发展得比较慢,有充分的时间窗去处理,但是肝转移灶和原发灶对生存期的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就把她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作为重点,同时考虑这是一个晚期的多发转移患者,不能用局部治疗来处理,否则可能患者没有足够的生存时间去处理这些肿瘤。
由于她的RAS基因是野生型的,治疗时先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就是抗EGFR的单抗进行治疗;治疗1个多月后,把她的肝脏转移灶和原发灶都切除了;之后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同时观察肺里面的这5个病灶。当然,这5个病灶在这段期间必定会发生改变,停药的时候就稍微长大一点,用药的时候就稍微稳定一点,但是从来没有出现第6个病灶。所以,在术后将近10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用微创方法分别把这5个病灶进行了切除。
到目前为止,这个患者已经实现了超过8年的无病生存,已经可以宣布临床治愈了。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怎么做到的?
在这个患者将近一年多的治疗时间里,多学科的讨论超过了5次,有影像科、分子检测、分子病理、内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放疗科、介入科、内镜、消化科等很多科室的医生参与其中,甚至有时营养科和心理科的医生都会跟进,所以这个患者才能完全被治愈。这意味着晚期肿瘤不能治愈的时代过去了,特别是结直肠癌。即便发生了肝转移,甚至是多发的肺转移,只要有恰当的治疗,患者也是可以有治愈机会的。
(沈琳教授在演讲中,摄影/朱笛)
四、新药临床试验结合MDT综合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的机会
有人可能又会问,刚刚讲的是年轻的,那么岁数大的患者有没有MDT的机会?那我讲一个78岁的病例,其实还有92岁做肿瘤综合治疗的,78岁只能算是年龄偏大一点的中年。
这个患者是胃窦低分化腺癌,是弥漫型的。以前我们对这部分患者是没有办法的,但是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新的治疗手段对一少部分患者特别有效。于是我们跟病理科医生、分子病理医生进行多学科的讨论,发现用免疫组化来检测的时候,他的MLH1和PMS2这两个指标是阴性的,阴性代表着这是一个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对免疫治疗就特别特别敏感,同时他还有PDL1的高表达,这也意味着他对免疫治疗是非常敏感的。
但是他在刚刚诊断的时候,我们的医生还不知道这个检查结果,所以就给他做了化疗,化疗后发现,他的远端胃壁非常厚,治疗不仅没效果,好像还长了,还不如原来。所以大家又重新进行讨论来校正,结果选择了免疫治疗即PD1单抗治疗,只用了三个周期,他淋巴结里的转移灶都看不见了,原来增厚的胃窦也看不见了。
但麻烦的是,虽然病灶看不见了,这个患者又出现了胃梗阻,就是胃扩张得很厉害,腹胀,患者不能吃东西,这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了。所以又给他进行了手术治疗,做手术的时候才发现它是一个斑痕,没有任何的肿瘤组织。
但是为什么梗阻了?是因为肿瘤形成斑痕以后挛缩了。就好比我们手上有一个伤口,早期愈合它会收缩,所以是肿瘤瘢痕导致了幽门口的梗阻。手术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他是完全缓解。像这样的患者手术后是不需要做任何治疗就治愈了。
这就是现在最新的药物通过多学科MDT,给患者提供了治愈的机会。
(沈琳教授在演讲中,摄影/管九苹)
从上述病例中,大家可以看到MDT使各学科之间无障碍交流,让医生能够从大体、微观、影像、分子等所有的方面去了解一个患者的病情,从而对治疗决策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同时也会让医生把控每一个治疗方法的真正的治疗时机和时间窗。最终的结果就是MDT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新的希望,带来幸福的生活。
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和你们一起克服肿瘤,战胜疾病,来赢回我们幸福的生活,谢谢大家!
敲黑板!记重点!1、多学科诊疗(MultipleDisciplinaryTeam,MDT)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仅为临床患者提供决策和具体治疗,也就共性问题探索适配于人群的解决方案。
2、MDT适用于需要多学科手段治疗的患者,合理的MDT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已有很多病例显示,即使有多发转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也可以通过MDT重获治愈的机会。
3、新药临床试验,尤其是精准医学与免疫治疗结合时代的MDT,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的机会。
4、多学科管理之下的综合治疗,在术后快速康复和减少合并症等其他问题方面,进一步显示了MDT的优势。
沈琳
现任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是我国胃肠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发起人、倡导者和推广者,也是医院MDT的主导者。在国内消化系统肿瘤领域享有盛誉,对胃肠道肿瘤术前分期、治疗决策、术后治疗等领域极具经验,对食管癌、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胰腺癌等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是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本文为沈琳在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的演讲实录。活动由医院与腾讯新闻联合举办,腾讯较真平台获权发布演讲内容。文中标题皆为编辑所加,本文编辑:zolazhang。)
北肿副院长郭*:啥样的痣会恶变成黑色素瘤?
北大肿瘤影像科副主任唐磊:患者为何要做那么多检查?
//////////
有问题问较真妹点我提问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