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十二者
首尾相连: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周而复始
01肺手太阴之脉--
02大肠手阳明之脉--
03胃足阳明之脉--
04脾足太阴之脉--
05心手少阴之脉--
06小肠手太阳之脉--
07膀胱足太阳之脉--
08肾足少阴之脉--
09心包手厥阴之脉--
10三焦手少阳之脉--
11胆足少阳之脉--
12肝足厥阴之脉--
01肺手太阴之脉--
首尾相连,周而复始,妙不可言
附: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阴缺阳生)--
三阳:少阳--阳明--太阳
(以上阳逐渐增加六阶段)
天地人之人
人分手足
总之,和,两两组合,
就是上面经脉十二者,妙不可言,回味无穷.......
若想细细品味,可结合下面音频和文字对照,
喜马拉雅app白云出岫朗读:
对应文字:
*帝内经灵枢之经脉篇:雷公问于*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乿;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者,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凡此十五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白话文对照文字:
雷公向*帝问道:《禁服》篇中曾说过,要掌握针刺的原理,首先就应该了解经脉系统,明白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的长短、大小,清楚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希望听您详细全面地讲解一下。*帝说:人在最初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人体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这样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进入胃中,化生精微之气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由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滋养全身,而使生命运转不息。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雷公向*帝请教《禁服》篇中关于针刺原理的相关知识。*帝说:经脉除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以外,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循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入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际,再沿鱼际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示指拇侧直行至示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肺经与病变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太阴肺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病人就会出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是臂厥病。如果手太阴肺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病状则是咳嗽气逆,呼吸急迫,感到口渴,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本经经气过盛,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短而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治疗上面这些疾病时,属于经气充盛的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要用补法;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充盛,也不属于经气虚乏,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从示指的前端开始,顺着示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示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回转而绕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会,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向上挟行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如果手阳明大肠经所主的大肠发生病变,则津液也会出现异常,其症状是眼睛发*,口中发干,鼻流清涕或出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作痛,示指疼痛而不能动弹。本经经气过盛,就会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的病象;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回暖等病象。治疗上述疾病时,属于经气充盛的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要用补法;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因为经气循行异常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胃的经脉足阳明经,从鼻孔两旁的迎香穴开始,上行于鼻根部左右相交,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入于上齿龈内,继而回转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然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颌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处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的气冲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再顺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接着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的冲阳穴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全身发冷并颤抖,就好像被冷水淋湿过一样,以及频频伸腰、不停地打呵欠、额头黯黑等症状,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就会惊慌恐惧,心跳不安,所以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处室内,在病情严重时,病人就会出现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乱跑,以及腹胀肠鸣等症状,这种疾病叫作骭厥病。如果足阳明胃经主治的血分发生病变,就会出现发高烧而神志不清的疟疾,热邪过胜就会导致出暴汗,鼻流清涕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肿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盖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灵活动弹。本经经气过盛时,就会出现胸腹发热的病状;如果气盛而充于胃腑,使胃腑之气有余,就会出现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如果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上述这些病证在治疗时,经气亢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经气不足所导致的要用补法;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脾的经脉足太阴经,从足大趾的末端开始,顺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经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顺着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然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进入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病人就会出现舌根僵直、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闷、经常嗳气等症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松,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都感觉沉重等病状。足太阴脾经所主的脾脏发生病变,就会出现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生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患面目皮肤发*的*疸,不能安静睡卧,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无法动弹等症状。治疗上述这些疾病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所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心的经脉手少阴经,从心脏中开始,从心脏出来以后连属于心的脉络,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腑;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行,并挟行于咽喉的两旁,然后再向上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沿心的脉络上行至肺部,然后再向下行而横出于腋窝下,此后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行,且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循行,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顺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尖端,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少阴心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疼,口渴等症状,这样的病证就叫作臂厥证。手少阴心经所主的心脏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症状是眼睛发*,胁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手足冰冷但掌心处发热并灼痛。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经气充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经气不足所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开始,顺着手外侧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顺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入体内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膜,到达胃部,最后再向下行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向上走行而到达颊部,再从颊部行至外眼角,最后从外眼角斜下而进入耳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行而出,走至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抵达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颈项难以转动而不能回头、肩部疼痛像在被人拉扯、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断一样剧痛难忍等症状。手大肠经所主的液发生病变,症状是耳聋、眼睛发*、面颊肿胀,以及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侧后缘处发痛。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充盛的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从内眼角开始,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即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下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巅顶向内走行,与脑髓相接,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然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内,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挟着脊柱的两侧下行并贯穿臀部,而直入于膝部的腘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部,然后再沿着大腿外侧的后缘向下走行,而与先前进入腘窝的那条支脉在腘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过小腿肚的内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化,病人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的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一样,颈项就好像在被拉扯般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伸,膝腘窝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而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这种病就叫作踝厥病。足太阳膀胱经所主的筋发生病变时,就会出现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门与颈部疼痛,眼睛发*,流泪,鼻流清涕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腘窝、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动弹。治疗上面这些疾病时,由经气亢盛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充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肾的经脉足少阴经,从足小趾的下方开始,斜行走向足心部,在内踝前下方上网然谷穴处出,然后顺着内踝的后方,别行向下,入于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内侧,并出于腘窝的内侧,此后再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脏,再从肺脏沿着喉咙上行并最终挟傍于舌的根部;另有一条支脉,从肺脏发出,连络于心脏,并贯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少阴肾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病人就会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脸色像漆柴一样黯黑无光,咳唾带血,喘息有声,刚坐下去就想站起来,视物模糊,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而且心中如同悬挂在空中似的空荡不宁,感觉就好像处于饥饿状态一样等;气虚不足,就常常会有恐惧感,其病证发作时,患者心中忧惧不安,就好像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这种病就叫作骨厥病。足少阴肾经所主的肾脏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病状有口热、舌干、咽肿、气息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乱、心痛、*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无力而发寒、嗜睡、足底发热并疼痛等。治疗上面这些疾病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充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使用灸法治疗的病人,都应当加强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调养,放松身上缠束的衣带,披散头发而不必扎紧,从而使周身气血得以通畅,此外,即使病患尚未痊愈,也要经常起床,手扶较粗的拐杖,足穿重履,缓步行走,作轻微的活动,从而使全身筋骨得以舒展。属于本经经气充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心主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胸中开始,向外走行而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然后再下行贯穿横膈膜,由此而经过并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出至胁部,再走行到腋下三寸处,然后再向上循行,抵达腋窝部,然后再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脉的中间向下循行,进入肘中,再沿着前臂内侧两筋的中间下行,入于掌中,然后沿着中指直达其末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心别行而出,沿着无名指走行,在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状,更严重的还会胸部、胁肋部支撑满闷,心中惊惧不宁而致使心脏跳动剧烈,面赤,眼*,嘻笑不止。由手厥阴心包络经所主的脉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病状是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治疗上述这些病证时,由经气充盛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三焦的经脉手少阳经,从无名指的末端开始,向上走行而出于小指与无名指的中间,再顺着手背到达腕部,并出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循行,穿过肘部,沿着上臂的外侧,上行至肩部,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叉,并走行于足少阳胆经的后方,此后再进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包络,再向下穿过横膈膜,而依次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部的膻中处上行,出于缺盆,并向上走行到颈项,连系于耳后,再直上而出于耳上角,并由此屈折下行,绕颊部,而到达眼眶的下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走行至耳的前方,经过足少阳胆经所属之客主人穴的前方,与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颊部,由此再上行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手少阳三焦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耳聋、听不清声音、咽喉肿痛、喉咙不畅等症状。由手少阳三焦经所主的气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症状是汗出,外眼角疼痛,面颊作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缘处都发生疼痛,无名指不能动弹。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由经气亢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所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胆的经脉足少阳经,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再折而下行,绕至耳的后方,然后沿着颈部,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向下走行,到达肩上,再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叉并走行到其后方,而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后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再由此上行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会合,并到达眼眶的下方,折行,到达颊车的部位,再向下循行至颈部,并与上面所说的本经的主干会合于缺盆部,然后再由缺盆部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而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肝脏,并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然后再沿着胁部的里面向下走行,出于少腹两侧的气街部,再绕过阴毛的边缘,而横行进入环跳穴所在的部位;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通过季胁,并与前一支脉相会合于环跳穴所在的部位,由此向下行,沿着大腿的外侧到达膝部的外缘,再下行到腓骨的前方,然后一直下行,抵达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向下行而出于外踝的前方,并由此沿着足背,进入足的第五趾与第四趾的中间;还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的大趾与次趾的中间,并沿着足大趾的外侧,即靠近次趾的那一侧,行至其末端,然后再回转过来,穿过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少阳胆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口苦、常常叹气、胸胁部疼痛而导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面部像有灰尘蒙罩着一样黯淡无光、全身皮肤干燥、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症状,这种病就叫作阳厥病。足少阳胆经所主的骨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症状是头疼,颔部作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畏寒,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的第四趾不能动弹。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肝的经脉足厥阴经,从足大趾趾甲后方的丛毛的边缘开始,然后顺着足背的上缘向上走行,到达内踝前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循行至内踝上方八寸的部位,而与足太阴脾经相交叉并走行到其后方,此后再上行至膝部腘窝的内缘,并沿着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之中,然后环绕并通过阴器,而抵达少腹部,由此再挟行于胃的两旁,并连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肝脏,再连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胆腑,此后再向上走行,贯穿横膈膜,并散布于胁肋,然后再沿着喉咙的后方,向上进入于鼻腔后部之鼻后孔处,由此再向上走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百会穴所在的部位;它的一条支脉,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处别行而出,向下行至颊部的内侧,再环绕口唇的内侧;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脏别行而出,贯穿横膈膜,再向上走行并注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连接。如果外邪侵犯,导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腰部疼痛以致不能前后俯仰,男子病发疝,女子少腹肿胀的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喉咙干燥、面部像蒙着灰尘一样黯淡无光等症状。足厥阴肝经所主的肝脏发生病变时,出现的病状有胸中满闷、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疝气、遗尿、小便不通等。治疗上面这些疾病时,由经气亢盛导致的要用泻法,由经气不足导致的要用补法;病性属于热证的要用速针法,属于寒证的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取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如果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人的皮毛就会憔悴枯槁。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温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如果肺经的经气不足,气血无法运行,皮毛就会焦枯;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的滋养;皮毛没有津液的滋养,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脱落等现象;出现了毫毛断折脱落的现象,就是毫毛已经死亡,肺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人就会死亡,原因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如果手少阴心经的经气衰竭,人体的脉道就不通畅。手少阴经是心脏的经脉;心是与血脉相配合的。脉道不通畅,血液就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因此,如果病人的面色黯黑,好像烧焦的木炭一样,就是血脉已经枯竭,心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日人就会死亡,原因是壬、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如果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衰竭,人体的经脉就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荣养肌肉。脾主肌肉,唇舌是肌肉的根本。因为足太阴经脉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因而通过唇舌就能够观察出肌肉的状态,所以说唇舌为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滋养肌肉,肌肉就会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口唇就会外翻;出现了口唇外翻的病象,就是肌肉已经萎缩,脾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人就会死亡,原因是甲、乙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如果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人体的骨骼就会枯槁。足少阴肾经是与冬季相应的经脉,它走行于人体深部而荣养骨髓,所以,足少阴肾经的经气竭绝,骨髓就会得不到滋养,进而就会导致骨骼枯槁。如果骨骼得不到滋养而枯槁,肌肉也就不能再附着于骨骼之上;骨与肉分离而不能相互结合,肌肉就会松软萎缩;肌肉松软萎缩,牙齿就会显得很长,并且上面积满污垢,同时,还会出现头发失去光泽等现象;出现了头发枯槁无光的病象,就是骨骼已经衰败,肾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证,逢戊日就会加重,逢己日人就会死亡,原因是戊、己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竭绝,人体就会筋脉挛缩拘急,不能动弹。因为足厥阴肝经是连属于肝脏的经脉,且肝脏外合于筋,所以足厥阴肝经与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各条经筋都会聚于生殖器部,而其脉又都连络于舌根。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足以致不能滋养筋脉,筋脉就会拘急挛缩;筋脉拘急挛缩,就会导致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所以,如果出现了唇色发青、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等病象,就是筋脉已经衰败,肝经精气衰绝了。这种病证,逢庚日就会加重,逢辛日人就会死亡,原因是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如果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的经气都已衰竭,人体中眼球和脑相连的脉络就会扭转;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扭转,就会使人的眼睛上翻;出现了这种眼睛上翻的病象,就表明病人的神志已经先行败绝了。病人如果神志已经败绝,那么最多一天半后就会死亡。如果六腑所主的六条阳经的经气都已竭绝,阴气和阳气就会相互分离;阴阳分离,就会使皮表不固,精气外泄,从而出现如串珠般大小,凝滞不流的绝汗,这是人体精气败绝的病象。病人如果在早晨出现了这种病象,那么当天晚上就会死亡;病人如果在晚上出现了这种病象,就将在第二天早晨死亡。----------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隐伏在人体内部并运行于分肉之间,它们所处的位置都较深,所以不能在体表看到;用肉眼可以看见的,只有手太阴肺经之脉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这是因为该处的皮肤较薄,经脉无法隐匿。因此,大多数浮现在浅表而平常可以看见的,都是络脉。在手足阴阳六经的络脉之中,最明显突出而易于诊察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经脉的大络,它们分别起于手部五指之间,由此再向上会合于肘窝之中。饮酒之后,酒气因为具有剽疾滑利之性,会先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于浅表的络脉,而使络脉首先满盛起来。此后,如果在外的卫气已经充溢有余,就会使在内的营气也随之满盛,进而就会使经脉中的血气也大大地充盛起来。如果没有饮酒,人体的经脉突然充盛起来,发生异常的变动,就说明有邪气侵袭于内,并停留在了经脉自本至末的循行通路上。外邪侵袭人体,都是先入络后入经,所以如果经脉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就说明外邪尚在浮浅的络脉,此时的邪气不能走窜,就会郁而发热,从而使脉形变得坚实。如果络脉的脉形不显坚实,就说明邪气已经深陷于经脉,并使络脉之气空虚衰竭了,凡是被邪气所侵袭了的经脉,都会出现与其他正常经脉不同的异常表现,由此也就可以测知是哪一条经脉被邪气入侵而发病了。--------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是经脉还是络脉之中发生了病变呢?*帝说:经脉潜伏在人体内部,就算它发生了病变,通常在体表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口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络的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雷公说:我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帝说:任何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关节的部位时,就会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会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在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它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就表明属于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就表明属于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有热的病人,鱼际部的络脉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就说明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而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就说明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则是元气衰少的征象。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以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后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会使其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但尚未昏厥倒地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将他扶起,让他静坐,然后马上对其进行救治。-----------31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它从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开始,由此而与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于手掌内侧,并于鱼际处广泛散布。如果列缺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腕后的锐骨部与手掌部发热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打呵欠、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腕后一寸半处的列缺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太阴肺经走向并连络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分支。32手少阴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通里。它从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处别行分出,由此而沿着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向上走行,并进入心中,然后再向上循行而联系于舌根,并连属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如果通里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胸膈间支撑不舒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不能言语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一寸处的通里穴来进行治疗。这条络脉就是手少阴心经走向并连络于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分支。33手厥阴心包络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内关。它在距离腕关节两寸处,从两筋的中间别行分出,由此再沿着手厥阴心包络经的正经向上走行,而联系于心,并包绕连络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联系的脉络。如果内关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心痛的症状;属于虚证,就会出现头颈部僵硬强直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位于手掌后方,两筋之间的内关穴来进行治疗。34手太阳小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支正。它从腕关节上方五寸的地方别行分出,由此再向内走行而注于手少阴心经之中;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支正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向上走行,到达肘部,再向上循行,而连络于肩髃穴所在的部位。如果支正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骨节弛缓、肘关节痿废而不能活动等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在皮肤上生出赘疣,其中小的就像指头中间干结作痒的痂疥一样大。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支正穴来进行治疗。35手阳明大肠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偏历。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三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进入于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它的一条别行的支脉,在偏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手臂上行,经过肩髃穴所在的部位,再向上走行,而到达曲颊的部位,进而斜行到牙根部并连络之;它的另一条别出的支脉,进入耳中,而与耳部的宗脉相会合。如果偏历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发生龋齿、耳聋等病证;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牙齿发冷、胸膈间闭塞不畅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偏历穴来进行治疗。36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外关。它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两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向外绕行于臂部,然后再向上走行,注于胸中,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会合。如果外关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肘关节拘挛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肘关节弛缓不收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外关穴来进行治疗。37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阳。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七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如果飞阳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飞阳穴来进行治疗。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然后再向下走行,而连络于足背部。如果光明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下肢厥冷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以致难以步行,以及坐下后就不能再起立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穴来进行治疗。38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八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丰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走行,一直走到头项部,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然后再向下走行,并最终连络于咽喉部。它的脉气如果向上逆行,就会导致咽喉肿闭、突然失音而不能言语等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神志失常的癫狂证;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两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痿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穴来进行治疗。39别出的脉,名叫。它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远的地方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向上走行,进入腹部而连络于肠胃。它的脉气如果厥逆上行,就会导致吐泻交作的霍乱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腹部痛如刀绞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腹胀如鼓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来进行治疗。40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41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内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它的脉气如果上逆,就会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气。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属于虚证,就会出现阴部奇痒难忍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来进行治疗。42脉别出的络脉,名叫尾翳。它起始于胸骨下方的鸠尾处,由此再向下散于腹部。如果尾翳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瘙痒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任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尾翳穴来进行治疗。43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长强。它起始于尾骨尖下方的长强穴处,由此再夹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向上走行到项部,并散于头上,然后再向下走行到肩胛部的附近,此后就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深入体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如果长强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脊柱强直以致不能俯仰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头部沉重、振摇不定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都是由本条络脉之夹行于脊柱两侧的部分发生病变而引起的。对于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督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长强穴来进行治疗。45,名叫大包。它起始于渊腋穴下方三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如果大包发生病变,属于实证,就会出现全身各处都疼痛的症状;而属于虚证,就会出现周身骨节都弛纵无力的症状。这一络脉能够包罗诸络脉之血,所以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脾之大络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穴来进行治疗。--------------上面所述的十五条脉,在发病时,凡是由于脉气旺盛所引起的实证,脉络必定都会变得明显突出而容易看到;凡是由于脉气虚弱所引起的虚证,脉络必定都会变得空虚下陷而不易察知。如果在络穴所在部位的体表处看不到丝毫异常的现象,就应当到该穴所在部位周围去仔细观察。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的区别,所以经脉会有长短的不同,而其络脉所别行分出的部位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医生在诊察病情时必须仔细体察。附:
九种提升方向
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
1→7:放下拘谨,宽容乐观,敢于尝试,获得“开朗”;
2→4:坚持心愿,自我享受,爱人爱己,获得“谦逊”;
3→6:尽责细心,三思后行,忠心耿耿,获得“忠诚”;
4→1:冷静理性,是非分明,客观处事,获得“平衡”;
5→8:坚强勇敢,果断自信,言出必行,获得“威信”;
6→9:随遇而安,放下焦虑,信服别人,获得“信任”;
7→5:减少冲动,处事冷静,深入思考,获得“理智”;
8→2: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心胸开放,获得“纯真”;
9→3:目标明确,勤快积极,自我挑战,获得“果断”。
9个人一起吃饭不同的言行举止:
1觉得7不应该用手抓
2给其他人分发好筷子
3着装好去给别人好印象
4喜欢餐厅的音乐氛围
5分享吃什么能减肥有营养
6看看上面的灯会不会掉下来
7用手抓东西吃
8说
98问9吃什么,9回答
对应上面的价值观优先级
1追求公平
2爱
3目标,成功
4品位艺术自由
5知识,博学
6安全感
7快乐
8权利,掌控
9和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