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年仅临床送检病料达余份/次,临床发病主要为3大方面:呼吸道类发病、肝脏类发病及免疫抑制类发病。全年1-3月份、9-12月份检测量较多,表明该时期临床发病量较多。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养殖管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临床发病见图1。(2月份跨年,3月份疫情原因,送检量降低)
图1
其中可导致呼吸道类发病病原(禽流感病*、新城疫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支原体、副鸡嗜血杆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偏肺病*、鸟疫杆菌等)检测量占比55.27%;可导致肝脏类发病病原(腺病*、禽戊型肝炎、沙门氏杆菌、弯曲弧菌、巴氏杆菌等)检测量占比20.3%;可导致免疫抑制类相关疾病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病*、白血病病*等)检测量占比24.42%。见图2。
图2
一、呼吸道类疾病临床发病及检测情况
1、传统多发病(H9、NDV、IBV)
温和型流感H9做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后多会继发其它病*病、细菌病等,给养殖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被认为“发病之首”,因此临床*株跟踪很关键,只有疫苗*株与临床*株相匹配,才能得到有效防控;近两年发病有上升趋势的“非典型新城疫”(NDV),同样也是防控重点,非典型临床症状发病后,多数伴有肠道损伤,是饲料转化率差的原因之一,同时影响后期增重,养殖成本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IB)发病在这两年中也有增加趋势,可能与环境中存在多个临床亚型有关,且临床上病*如果重组后,更难防控。
图3H9、NDV、IBV年度发病情况
由图3可知,6-9月份,为相对平稳时期,临床发病阳性检出率均较低,在10%以下。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降低,IBV临床阳性率逐渐升高,H9和NDV维持低发病、低检出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冷应激条件下,IBV活疫苗*刺激呼吸道导致损伤,结合支原体MG、MS,细菌、粉尘、氨气等原因,导致IBV发病率最先提升。随着温度持续降低,昼夜温差增大,H9发病率持续上升,12月份、来年1月份、2月份,H9发病率可能会超过IBV发病率,成为呼吸道最高致病原。NDV发病率虽有提升,一直是低检出率状态,全年检出率均不超过8.2%。建议:秋、冬、春季,H9的防控放在首位,尤其选择疫苗*株与当地流行*株匹配*高的疫苗,防控效果较好。表1流行分离*株(-SZ-15)与当地*株同源性94.5%-99%,表2流行*株SZ-15实验室制备疫苗攻*保护效果优于常规*株疫苗。
2、多发疾病(MS、MG、IC、AILT等)(年)
年进秋冬季以来,肉鸡、蛋鸡、种鸡瘫腿症状、气囊炎症状等临床症状明显增多,发病病料中支原体(MG、MS)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认为是导致呼吸道、脚垫肿、跗关节肿大等主要原因。同时鼻炎检出率也明显增加,临床分离菌株亚型以B型为主,A型和C型局部地区发病。
支原体和鼻炎发病病例增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抗生素限量使用。
2)支原体、鼻炎疫苗防控不到位。
3)养殖场存在病原污染,消*不彻底,养殖管理松懈。临床检测情况参考图4。
图4
由图4可知,上半年,MS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检测样品较少,未做统计。9月份以后,MS在肉鸡、蛋鸡、种鸡上阳性检出率均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脚垫肿、跗关节肿大、胸部囊肿。IBV或H9发病时,若伴发MS、MG,则发生支气管堵塞几率大大增加,对养殖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其次为副鸡嗜血杆菌(HPG),主要造成蛋鸡、种鸡传染性鼻炎,(肉鸡也有发病)肿头肿脸等症状,影响生产成绩、药物使用成本增加。实验室检测副鸡嗜血杆菌主要是B型(78.6%),其次为A型(14.3%),C型偶尔发病或地方性发病(7.1%),见图5。鼻炎A、B、C三种亚型抗原交叉保护力有限,因此,必须菌株型号对应,且最好是当地菌*株,才能对当地疫情起到有效防控。
图5
传染性喉气管炎(AILT),目前跟踪检测,主要是区域性发病,但是有扩散趋势,重点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尽量全进全出,空栏期进行人、车、笼具、环境的全面彻底消*。
3、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