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说疾解病水与水肿
TUhjnbcbe - 2021/3/16 14:28:00
事关无症状感染者 http://www.hanchuanzx.com/hcsxc/6528.html

有时候相遇是一种缘分,一种运气,有事一种巧合,而您却刚好遇见了小编我。

戚夫人被吕雉折磨成人彘,那她又活了多长时间?说出来别吓到!

说起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治家,大家第一个会想到女帝武则天。武则天确实有名,不过早在武则天之前的汉朝时期就出现了一位成功的女*治家--吕稚。吕稚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史称吕后。提起她的名字,很多人想到的不是她的*治手段有多么高明,而是她的心狠手辣和不择手段。

其实吕后起初不是个内心阴暗的女子,她刚刚嫁给刘邦的时候是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烧饭洗衣做家务样样精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秦末天下大乱,在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吕后,吕后在楚国受尽了虐待和凌辱,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她内心变得阴暗和扭曲,也就是从那开始吕后留下了多疑和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

刘邦称帝后,吕后的好日子也到来了,衣食无忧的她唯一的担忧就是刘邦身边的妃子,戚夫人。戚夫人身材修长、面容姣好,很受刘邦的宠幸,而且她还打算求情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毫无疑问,这激怒了吕后,刘邦在世时她不敢拿戚夫人怎么样,刘邦去世后她开始狠狠地折磨戚夫人,把她做成了人彘扔进了厕所,惨不忍睹。

所谓人彘,就是把人剁掉四肢,挖眼烧耳,灌上哑药,光听起来就十分恐怖了。这种酷刑变态残忍,而且死亡率能达到50%,即使用现代的医疗水平不及时医救也是很难救活的。因此你知道戚夫人又活了多长时间吗?说出来别吓到,其实在戚夫人受刑后活了不超过两天就死了。

小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相信我,我正在努力改变,相信以后将给大家呈现一个完美的自己。

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16 14:28:00
常用粪便分析结果与临床意义一览表 http://www.lymaomaobook.com/xcybl/6251.html
中医上讲: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不排。一旦身体被“堵”住了,各种疾病也会随之而来。而春天正是疏通经络的好时节!此时用好下面这5个穴位,助你经络全畅通、健康无病痛!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经络一堵,百病生!现代人90%的病,都是淤堵导致的。饱受寒凉、滥用药物、营养过剩、睡眠不足……现代人几乎人人都有这些毛病,导致身体机制紊乱,气血不足、又湿、又*、又堵。而经络一旦被气、血、湿、热、寒等物质“堵”住了,人的健康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经络不通有这六种表现信号:

1、疼痛气血不通:冷

2、热气不通:热

3、经络不通的感觉:疼痛

4、经络彻底堵塞通:麻和木

5、经络气血减慢:酸

6、经络不通的两种形态:肿和胀

那什么是经络?经络是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桥梁。中医所说的“十四经”包括: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任、督二脉为主体,是一套遍布全身的综合系统。人体经络是维持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中医有云“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可见堵则病,通则泰,经络疏通是相当重要的。疏通经络,就从这5方面入手

1、气堵了

气郁!

常常叹气、胸闷、烦躁、郁闷,咽部有异物感,女性还有乳房胀痛,这大多就是气郁了。

疏通法:艾灸或拍打出气穴——膻中

位于两侧乳头正中间与胸骨中线的交接点;人体中疏通气机的穴位有很多,但很多中医名家都以膻中穴为首选,为什么呢?《*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俗称“出气穴”。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艾灸或按摩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压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生活中还可以吃些萝卜、芹菜、香菜、柑橘、山楂、豌豆等,帮助顺气。

2、湿堵了

湿邪!

有时遇到回南天,湿度过高、阴气过重,身上就容易出湿疹、风疹、痤疮,肢体时不时有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老是睡不醒,这多是被湿邪侵犯了。疏通法:最有效祛湿穴位——承山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在小腿肚下“人”字型的中点;用四指轻轻握住小腿,用大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两侧各按揉5~10分钟,也可以两侧穴位同时按揉。

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而承山穴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点按或艾灸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起到解除湿邪,振奋精神,缓解疲劳的作用。祛湿本身并不难,平日不妨吃点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白扁豆、红豆、薏米等,可很好地改善症状。

3、血堵了

血淤!

皮肤易淤青,脸上易生斑,牙龈易出血,舌头紫暗、有时胸肋会感到针刺般疼痛,小便少且颜色深,皮肤还易干燥……这些都是血瘀的表现。

我们知道,血在身体内流动的,如果血行迟缓不畅,瘀阻在哪里,哪里就要出事。

比如瘀阻在肺,就会胸痛、咳血;

瘀阻在心,就会胸闷、心痛、口唇青紫;

瘀阻在肝,就会胁痛;

瘀阻在女性胞宫,就会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

瘀阻在肢体,就会局部肿痛、青紫;

瘀阻在脉络,就会半身不遂等。

......

疏通法:调治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合谷穴

合谷就在我们的虎口处,有个简易的取穴方法:将五指并拢,虎口处肌肉隆起的最高点就是合谷。掐按合谷时,拇指指甲应该是平行于掌骨的,如果找得准,按压合谷会有明显的酸、麻、胀的感觉。按压或艾灸合谷可以宣通气血、行气活络,能够调治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色斑等。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还可用活血化瘀的食物来调理,比如银耳、木耳、黑豆、山楂、绿茶等。还有重要的大蒜,可别忘了!中医认为大蒜性辛温,其所含有的大蒜素有化解血瘀、扩血管的目的,被作为血管的“清道夫”。

4、寒堵了

寒邪!

过了一整个冬天,身体多少受了些寒气,如果受寒过重,堵在体内,就会伤及阳气,出现畏寒腰冷、手脚冷、面色发白、容易拉肚子等。疏通法:阳中之阳温热袪寒——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低头时用手顺着脖子向下摸,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突起的骨头,那就是第七颈椎。

按大椎穴时,若深按感觉手底有个筋团疙瘩,这就是寒气聚集的外在体现。

经常按摩大椎穴可以补充阳气,间接的补充人体的肾中之阳-元阳。肾中元阳充盛,就可以保持强有力的抗御外邪的能力。

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刺激大椎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揉也可以艾灸,也可以在洗澡的时候,将水温适当调高一些,利用淋浴用的喷头对准大椎穴喷洒,持续冲洗大椎穴能起到通络散寒的作用。也可吃一些小米粥、热汤来出汗散寒。

5、热堵了

热*!

一说有“热*”,你可能想象不出什么样,但热*堵在体内的症状却很常见:浑身发热、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容易起痤疮、全身关节肌肉酸痛,这些都是热*的主要症状。

疏通法:解热要穴——曲池穴

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由于曲池穴为大肠经的合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故按压或艾灸曲池穴可以加强解肌透表、调和营卫,达到疏风邪而清血热而止痒止痛。

调治风疹、湿疹、疮疥、丹*等皮肤问题,常与血海穴配合使用。

中医讲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了热*,那就适当多吃点寒性及凉性的食物,如莲藕、竹笋、芦笋、冬瓜、慈姑、丝瓜、*瓜、苦瓜、油菜、菠菜、苋菜等。

另外,马蹄能清热解*,有清热利尿、辅助降血压的功效,配之以白果、蛋花、冰糖,有清润、预防热*感冒之效。

日常疏通经络小妙招1梳头促进血循环

方法:用手指或木梳从额头前至枕后,从两侧的颞部至头顶进行“梳头”,每回50~次,以晨起梳头为最佳。

功效:人体各条经络都汇聚于头部,梳头时要经过眉冲、通天、百会、印堂、玉枕、风池等近50个穴位。

?对这些穴位进行如同针灸的刺激,可以促进头部血流,疏通经络。

2轻揉耳轮通肾气方法: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1分钟,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

功效: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全身精气有各脏器收集后交肾来保存,肾开窍于耳。?耳朵上布满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仅能健肾,还能打通全身穴位。3常捶背疏通经络方法: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下为宜,每日可捶背1至2次,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此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方删除

功效:适度捶打背部可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五脏六腑,达到消除疲劳、宁心安神等作用。捶背还可刺激背部皮肤和皮下组织,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传导,强化人体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我们养生的目的其实就是通经络。经络堵塞、血液流畅受阻,人体运行出现故障,人体就处于不健康的状态;经络畅通,血液欢快的在经脉里流畅,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充足的补给,人体的寿命也就能更长。最后,由艾疗名媛课堂创始人*老师为大家视频讲解养生知识:“按摩3大窝,调理3大不适”热文推荐?人体有个穴位,堪称十全大补药!北京最贵医生:灸它定生暖!?白发暴露你的病!不花一分钱赶走头疼、白发、脱发、失眠...?这些水果煮熟吃,堪比良药!清火化痰、降血脂,冬天吃最适合?一药五脏皆可养!补肾宁心、保肝润肺养脾胃

觉得本文有用

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16 14:28:00
书记市长都参加了这场报告会自贸区合肥片 http://www.zhanzhenglun.com/zmqgl/7320.html

很多人在老了以后,就会容易出现心血管相关的问题,近几年这样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情况也日渐严重,甚至有些青年、中年人也开始陆续出现心脏相关问题。还是让人有些担忧的,在发生相关问题以后,如果能够懂得保养,情况控制的还会比较好,并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影响。不注意保养的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事情只会向严重发展。有的时候就需要,放置心脏支架来帮助改善情况。可有的人对此也产生怀疑,觉得放完之后,寿命会更容易缩短。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放完之后,到底还能活多久?

很多人都会产生误解,放这个就是为了减少血管堵塞,让血液流通变得顺畅一些,能够让心脏的供血充足,也就可以减少发生相关的问题。如果不放,发生意外情况的可能性是很高的。有很多人都是突然发作而离开人世的,从这点来看,放与没放就有很大区别。

有的人可能是放完不久后,就结束生命,但这并不等于就是放支架的错,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有的人在放完之后,就会觉得万事大吉了,就不用其它的干预措施了,在生活上也不注意调理。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支架的作用,只是为了延缓血管堵塞,让血管能保持通畅,不至于让情况发展得更严重。想要更好的守护好健康,其他的干预措施都不能缺少,该用药就用药,该生活调理还是要调理,多重保养措施下,身体也能保持健康,或许寿命也能延长。

要说放完之后,具体能活个多长时间,这个真的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保养的方式也不一样,还有年龄的不同,以及心态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有的人放完之后,还能活很长时间,有的人保养没做好,身体素质也差,就可能不久后就没了,这个还是要看情况,大多还是要看自身。

放完之后,有哪些事需要注意?

定期的排查身体是不能忘记的,这个问题比较特殊,会容易发生突发情况,就需要定期的排查,才能更好的去调理,也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平时还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也会有利于调节自己的情况。

饮食上要多注意,要少吃含盐量、含糖量、含脂肪高的食物,对血管健康,以及改善情况都会有坏处。每天的饮食应该合理搭配,要营养均衡才好,适当多补充含维生素的食物,还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保护血管会很有帮助。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情绪上要保持良好,不要有太大的起伏,要保持心态平和,才是对健康有利的。

放了之后,其实不要想太多,应该要以平和心态去面对,想太多反而不利于恢复。至于能活多长时间,会不会复发这些问题,不建议多想,更应该注重生活的调理和其他的解决的措施。

猜你还想看;

预防心脏病最好的方子来了,心肌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一招搞定

心脏不好的人,每天坚持三杯“养寿水”,心脏越来越健康!

冠心病服药注意哪些?这3点,可得先弄清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3/16 14:28:00
李辛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 http://www.jiaju-office.com/bbxl/bbxl/13242.html
“水”字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中“水”字极似原始人类为寻找水源而作出的标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发现,水是生命存在的源泉,人体体液占体重的70%左右,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生存3周,但若没有水仅能生存3天;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广泛参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体内代谢及代谢产物排泄、调节体温和保持器官、组织等的润滑等方方面面。水液代谢失常可引起包括水肿、鼓胀、饮证等在内的多种疾病,本文介绍中医学对水及水病,重点是水肿病的认识历史。一、水与肿的相关文字演变1、水的文字学考证“水”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义为河流或溪流,由此引申指某些可以饮用的液体。如《周礼·天官》记载“漿人掌共王之六飮,水漿醴涼醫酏。”《周礼·玉藻》记载五飮为上水、漿、酒、醴、酏等。又由水静而平衍生出水准、水平之义。《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最后抽象出构成万物的五行之一。《周易·说卦》注解坎卦为水,春秋时期《管子·水地篇》解释道“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解释说“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故《说文解字》注解“水”为“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2、肿及相关文字学考证(1)肿(腫)《周礼·天官》记载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说文解字》注解“肿”为“痈也。”而“痈”为“肿也。”《廣韻》解释为“疾也。”《而雅·釋訓》举例“肿足为尰。”《释名》解释“肿,钟也。寒热氣所钟聚也。”在《后汉·皇后纪》中则出现“浮肿”一词,“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闲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2)胀(脹)《玉篇》“胀,痛也。字书亦作痮。”南宋毛晃增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解释“肿”为“胀也。”明代乐韶凤等编撰《洪武正韵》注解为“腹满也。”明代方以智所撰《通雅》“臚脹,謂腹鼓脹也。”二、中医学对水及水病的认识简史汉代是中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均发忍于《*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书籍。在建立人体生理、病理与疾病等相关概念时,由于中国古人信奉“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因此医家们常常采用从自然界直接借用某些熟悉的字和词,再赋予其特定的医学含义。如《灵枢·邪客》记录“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也说“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1、《*帝内经》对水及水病的认识(1)《*帝内经》对水的认识有学者统计《内经》中共出现“水”字次之多,其涵义远超《汉语大字典》和《中医大辞典》等权威辞典所收录的义项。除“水”字外,《内经》里已经出现水谷、水道、水气、病水、水气等医学专有名词,说明仅用一“水”字已很难表述相关的生理及病理概念,故需要另造新词来精准表达其新涵义。①水谷:《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灵枢·经水》进一步描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水谷是包括饮水及谷物在内的人体必需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胃中进行初步的消化,故言胃为“水谷之海”。②水精:《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处描述了水饮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作者用“水精”一词指称饮水及谷物经过脾胃消化吸收后形成的各种液态营养物质。③水道:《灵枢·经水》“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该篇以自然界的海水、湖水、江水和河水来对应人体十二经脉之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及手太阴肺经之经水,以清水、渭水、汝水、渑水、淮水、漯水、济水和漳水来描述其余8条经脉之水,显然是受当时流行的“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值得重视的是《内经》首先提出三焦是人体水道的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但《灵枢·本输》又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于膀胱,是孤之腑也。”但《内经》各篇对三焦概念及功能的模糊,成为后世中医关于三焦争论的起源。④病水:《素问三部九候论》“病水者,以夜半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阴结,谓之水。”这些条文中所言“水”显然是病水的简称。⑤水气:《素问·逆调论》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气厥论》记载“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灌灌如囊裹浆,水之病也。”《素问·评热病论》也有“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可见《内经》所说“水气”是指人体水液气化(代谢)失常的一种病理状态,与湿等外来病邪不同,故用水气而不用水邪。(2)《*帝内经》记载的水病《内经》中提到的水病众多,现择主要病名介绍如下。①水肿:水肿一词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篇》,该篇记载“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但《内经》中更多使用的是“胕肿”一词,如《素问·水热穴论篇》就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②风水:《素问·水热穴论篇》“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评热病论》“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堰,正堰则软甚,病名曰风水。”③石水:《素问·阴阳别论》说“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素问·大奇论》“肝肾并沉为石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少腹,睡睡然。”④水胀:《灵枢·五瘾津液别》记载“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灵枢·水胀》也记载“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痘,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⑤涌水:《素问·气厥论》描述本病“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灌灌如囊裹浆,水之病也。”⑥积水:《素问·水热穴论》提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⑦鼓胀:《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腹筋起,此其候也。”⑧溢饮:《素问·脉要精微论》“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奕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⑨水溺涩:《素问·奇病论》所说“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水溺涩即小便淋涩刺痛。⑩水泉不止:《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这与现代医学所说尿崩症极为相似。上述概念有的是指症状或体征,有的则是某种综合征或疾病。《内经》是先秦至两汉时期众多作者所作的医学论文汇编,一词多义、词义不统一在所难免,既不应苛刻,也不应过度解读。《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门(汗孔),洁净府(膀胱),去菀陈莝(积聚水液)”的治水三法,启发了包括仲景在内的后世中医医家对水病的治疗。2、《金匮要略》对水病及水气病的认识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疾病很多,许多疾病过程中也会出现水液输布失常的病理状态,对此类疾病如何分类在今天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医圣张仲景的处理方式是将主要由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疾病列为水气病,其余如痰饮、溢饮、鼓胀、小便不利、淋病等水病另立专篇论述。仲景对水气病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中,他不仅提出了水气病的分类、鉴别诊断等问题,还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和至今仍在临床使用的防已*芪汤、越婢加术汤等著名方剂。3、后世历代医家对水及水病的认识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是中外医学史上第一部对疾病进行系统分类的专著,巢元方将当时已知的疾病分为67个大类共候。与水病相关的疾病分别列入淋病、小便病、痰饮病、水肿病等大类门下,巢元方将《内经》、《金匮要略》所言“(病)水”、“水气病”等直接命名为“水肿病”,但在《内经》和仲景基础上又提出十水、毛水、燥水、湿水、疸水及水症、水瘕、水蛊、水癖等概念,使得相关概念及分类更加混乱。宋代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水肿论治》中首次提出阴水、阳水和热肿、蛊胀等概念,书中记载治疗阴水和阳水的实脾散、疏凿饮子,治疗热肿和蛊胀的赤小豆汤、葶苈丸至今仍是中医临床治疗水肿的常用方剂。明代龚廷贤《古今医鉴》认为“水肿之证,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兼渴为阳。”所谓十水“其本乃湿热所致。”龚氏提出水肿“通身面目四肢皆浮而肿”及蛊胀“腹大如鼓,而面目四肢不肿”的临床鉴别要点,龚氏关于水肿“朝宽暮急,是血虚;暮宽朝急,是气虚;朝暮急,血气俱虚。”的观点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肿胀》中提出因失血、瘀血流注等可引起肿胀,应注意病在水分和血分的不同。明清时期李中梓、张介宾和喻昌等其他医家提出水肿病以肺、脾、肾为三纲的三纲病机学说,便于后来学人理解和学习,但其内容基本未超出《内经》及仲景所言范围。三、现代中医学对水及水病的认识1、水病的概念及分类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简称ICD-11)在肾系病类下列有水肿一病,其下又列出肾水、风水、其他特指的水肿及未特指的水肿四类。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简称《中医疾病术语》)给出与水相关疾病的定义与分类如下。(1)脾水:因胃肠肝胆等慢性病变,致使脾阳困虚,水湿内停所致。临床以腹部胀大,水肿、尿少,四肢沉重,伴见食少,面色萎*等为特征的脾系病。(2)心水:又称心衰,因心病日久,损伤心气,运血无力,或阳虚阴盛,聚饮上凌心肺,或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临床以心悸,动则气急,不得平卧,咳吐痰沫,伴见浮肿,尿少、尿闭等为特征的心系病重症。(3)肺水:因心阳虚衰,或输液过快过多,致使肺气郁滞,水饮停聚于肺所致。临床以突发呼吸迫促,咳唾大量血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伴见浮肿、尿少,怔忡,唇舌紫绀,两肺闻及哮鸣音,或满布湿罗音等为特征的肺系病重症。(4)肾水:又称肾风,因水肿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致使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复加风热诸邪侵袭或药*等各种原因损及肾脏所致。临床以长期浮肿,腹部胀大,尿少,腰痛,面色暗黑,伴见持续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急性发作,称为肾风。)(5)水肿病:泛指因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致使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或泛滥肌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注:包括阳水、阴水、风水、皮水、石水、正水等。)①阳水:因外邪侵袭,闭塞腠理,气机不畅而致水湿泛滥所致。临床以面目骤然浮肿,状如卧蚕,按之凹陷,或伴见发热、恶风,病体不虚等为特征的急性水肿病。②阴水:因久病五脏虚衰,气化失司,水湿停蓄,泛溢肌表所致。临床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按之凹陷,抬手不复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③风水:因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泛溢肌表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恶风,咽喉肿痛,骨节疼痛,面目浮肿,继而全身浮肿,可伴见气急、尿少,蛋白尿及血压增高等为特征的急性水肿病。④皮水:因湿浊困脾,气机失于宣通,水湿泛溢于肌表所致。临床以全身浮肿,按之没指,甚或其腹如鼓,伴见肢体肿胀或痛,胸闷、纳呆,不恶风,舌苔白腻、脉浮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⑤石水:因风水、皮水等迁延日久,正气渐虚,肝肾阴寒,水湿凝聚下焦,每因外邪引动所致。临床以浮肿反复发作,少腹坚肿,胁下胀痛,腹满不喘,面色?白,脉沉,伴见持续蛋白尿、高血压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⑥正水:因脾肾阳虚,水停在里,上迫于肺所致。临床以全身水肿,尿少或尿闭,腹满而喘,呈进行性加重等为特征的水肿病。⑦水肿:临床以眼睑或头面、四肢、全身浮肿,或按之凹陷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常见于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肾水、溢饮、脾水、心衰、经行浮肿、子肿等。(6)溺水:因人体持续淹没水中,水积于肺,闭塞气道,窒息气机所致。临床以溺水后神昏、息微,面紫,腹大,肢凉,脉微,甚则溺水而亡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病。2、水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水肿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0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

2、傅海燕;《内经》之“水”释义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年第20卷第1期。

3、刘树民,董婉茹;中医学“水”的概念及水病的治则与治法;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11期。

4、阴斌;对《内经》论述水肿病的探讨;天津中医学院学报;年第2期。

5、孙欣,谷峰;《内经》“水”字含义简析;吉林中医药;年第31卷第4期。

6、马作峰,姜瑞雪;试析《内经》三焦的歧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第1期。

7、李宁;《金匮要略》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证治规律探讨;环球中医药;年第7卷第10期。

8、周长清;《金匮要略》水气病之水与气及其他;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第13卷第2期。

9、江泳,陈建杉;论《金匮要略》水气病之在气在水在血;浙江中医杂志;

10、高凤芹,徐月英;《伤寒论》水气辨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年第8期。

11、彭丽坤,陈仁寿;中医水肿辨治探源;吉林中医药;年第29卷第2期。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疾解病水与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