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沒上过一天学的外公,在被肺心病折磨了8年后,医院里拔掉输液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我也没搞明白。”
我摸出手机在网上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
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儿说:“多器官衰竭。”
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外公沉默了一会儿,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
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画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
我还没说话,外公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了的《新华字典》拿来。
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外公查了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半个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
一个小时后,他喝了一小碗粥。
两个小时后,他开始胡言乱语。
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后,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我其实不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只是那天我看着行将就木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个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毫无恐慌,在人生的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努力学习,但至少此时此刻,我还对未知的一切有着充足的兴趣,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也许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都不可能参透生死和永恒,但我还是想多知道一点儿,多看一点儿,把世间灰色区域的面积,尽量多挤压一点儿,使之变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
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那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如此才真算对得起过去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说过的每一句话,爱过的每一个人。
:
有很多同学都问过“努力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也许在他们看来,成绩好不好,将来似乎都是打工的命运。有一些同学甚至认为,身边那些早早放弃学业出去打工的,比辛苦读书考上大学的挣钱更多,活得更潇洒。其实,这些同学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人的一辈子有那么长,供你选择的机会有那么多,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你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时,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因此,努力学习,往小了说,是为了改变现状;往大了说,是为了改变命运,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都应该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方可摆脱所谓命运的束缚;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创造更多可能!
:
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外公的无畏和充满求知欲的精神让人敬佩;谈到死亡,我总会想到《小毛驴与我》这本书。人都会死亡,当面临亲人去世时,不要过度悲伤或者浮夸虚伪地装出悲伤。
死亡,或许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解脱;而对于未来自己的死亡,更要理性对待,使得“黑白分明,是非可见”。当死亡与学习联系在一起时,“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值得我们充满敬意,“在人生终点还充满求知欲的生命”难得可贵。于是,“不羞不愧,不怨不恼”才是对死亡的正确态度。
联系本文,作者以《努力学习的意义》为题,却从头到尾在讲外公,没有直接点明学习的意义。从外公的强行出院,外公问我“肺心病”,外公写挽联,外公查字典,到外公去世,作者仿佛在记流水账,但又不难看出清晰的时间线,细腻的笔触,也使得外公的形象更加形象鲜明,更加感人。班学生李姗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