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唐代·王冰《*帝内经素问·卷第十六·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文中关于肾病的相关描述是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该论述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角度阐述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深化了现代医家关于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帝内经》编撰于春秋战国,完成于秦汉;是历代各中医流派形成与发展的根基所属,为古代医者托*帝之名所作,非自一人之手,现存版本《*帝内经素问》系唐代王冰整理注释;王冰,号启玄子,约生于公元~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其后历代医家均有关于肾小球疾病的描述,如“水肿”部分内容和现代医学的“肾病综合征”相似;“葡萄疫”、“血风疮”和“过敏性紫癜”相似;“阴阳*”和“狼疮性肾炎”类似。相关古典文献在后期各章节中有详细描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范畴内,肾脏病学是内科发展较晚的一个分支。随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的发展,肾脏病学在医学历史的长河中也蓬勃发展。紫癜性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年Schonlein描述皮肤紫癜及关节的表现。Henoch于年、年分别报道了胃肠道及肾脏的表现,故也称为许兰-亨诺紫癜。在中医古籍中,明代王肯堂(约-年)在《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癣》中提及“紫癜”:“何首乌散(罗氏)治脾肺风*,攻肿遍身,癣变成瘾疹,搔之成疮,或肩背拘急,肌肉顽痹,手足酸裂,风气上攻头面生疮,及治紫癜、白癜、顽麻等风,并宜服之”。狼疮性肾炎也是一种儿童常见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肾小球肾炎。年,卡森拉夫正式使用“Lupus”来阐述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年osler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医学术语。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SLE统一命名为“蝶疮流注”。与西医发展史相比较,一千多年前,东汉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脉证治》记载:“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和“红斑狼疮”类似。
肾组织病理学促进了近代医学对肾小球疾病的微观认识,医学家们从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肾脏疾病进行一系列研究。年,PaulIverson首次报道经典的经皮肾活检方法,是在肝穿刺负压吸引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后得到Kark和Muchrake的进一步改进。随着免疫荧光技术在肾组织病理的应用,年,Berger首先报告了IgA肾病;故又称Berger病,是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上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蛋白尿等。年,Cohen首先报告IgM肾病,也是一种免疫病理诊断,指肾小球系膜区显著IgM沉积的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年Jennette和Hipp首次报道Clq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偶见肾炎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系膜区Clq为主的沉积。年,E.Ruska等研制了第一台透视电子显微镜,随着电镜在肾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和细胞生物学在肾脏病学的发展,年Barisoni等首次将由足细胞结构及功能异常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称之为足细胞病,足细胞病的共同特征为电镜下足突融合。随着临床医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年WHO将年美国J.Churg教授主持制定制定的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类进行了修订,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小球肾炎、血管病变相关的肾小球病变,代谢疾病所致的肾小球病变、遗传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移植后肾小球病变。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