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咳嗽不止和肺有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TUhjnbcbe - 2021/3/28 11:46:00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笔者诊治了多例有关咳嗽患者,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悟。今不揣谫陋,草就成篇,意欲求正于医林长者。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后传肺脏,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各脏咳又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肤、三焦。而六腑又可传五脏,以及脏象间横传,皆可导致咳,内经中还根据脏腑与咳嗽的病理关系分述了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特点,五脏咳证,是指邪犯各脏经脉,使各脏经脉气血逆乱,并出现相应的咳证。肺咳:《内经》言:“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内经》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内经》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脾咳:《内经》言:“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内经》言:“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六腑咳证:《内经》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呕胆汁;

大肠咳:咳而遗矢;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膀胱咳: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痰是咳之病理因素也是病理产物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与淤占有重要因素,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感受六淫外邪,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横逆伤肺,或久病肺虚,均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水,为水脏,久病肾虚,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慢性肺病长期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必致脾、肾虚损,为痰的产生提供了病理基础。痰既成之后,又作为内源性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 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有赖于气的推动,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气虚或气机郁滞或阳失温煦均可致血淤。久咳患者大多肺气渐虚,无力推动血行而易形成淤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助心主治节,调节血液循环,外邪闭肺,或痰郁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节而形成淤血;久病脾肾阳虚,甚而累及心阳,不能温煦经脉或鼓动血脉,血液凝滞,形成淤血。临床常出现唇甲青紫、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等表现。血淤络滞,五脏六腑营养障碍而功能受累,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易致外邪侵袭,引起咳嗽反复发作。
  

痰和淤二者常相互影响,痰阻遏气机,尤其郁阻肺气,肺气被郁,失于宣降,百脉不能正常朝汇于肺,肺不能助心主治节,可形成或加重淤血病理;反之,血淤也可引起痰的产生,加重痰郁病理,由于肺朝百脉,助心调节血液循环,淤血停滞,经脉涩滞,势必引起肺气郁闭或肺气损伤,从而使肺失宣发、肃降,导致津液失于输布,停滞为痰。痰、淤既成,极易形成痰淤相结出现痰淤相兼表现,如咳嗽、咯痰、喘促、唇甲青紫、胁下痞块、舌质淤暗等。
  咳嗽常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疗,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上难取速效。古人在治疗咳嗽时非常注重内伤、外感之辨。外感之咳以治肺为主,内伤之咳以治其他脏腑为主。因肺通过气道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人体感受外邪,肺首当其冲,故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疗上应祛邪利肺为主,而内伤咳嗽本身就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当以去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处理。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是一个指导我们进行肺系疾病诊疗的非常科学的理论,现代医学也已认识到许多脏腑的疾病均可造成咳嗽,如鼻后滴漏综合征、咽炎、心功能不全、胃食管返流、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致咳。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疾病的诊治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咳病论治

1、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今日临证:风热犯肺,则咳嗽气粗。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肺阴虚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肾俞、太溪、膏肓。

2、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今日临证:心阳虚,瘀血互结而致心悸、咳喘、气促不宁。

治法:温补心阳、化痰止咳。

方药:补坎益离丹。

组方:附子八钱,桂心八钱,蛤粉五钱,炙甘草四钱,生姜五片

针灸取穴:肺俞、心俞、关元、太渊、膻中。

3、肝咳——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若

今日临证:肝火犯肺,则咳而两胁下痛。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尺泽、太冲、鱼际、合谷。

4、脾咳——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今日临证:脾虚生痰,痰湿蕴肺,咳痰色白量多。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针灸取穴: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关元。

5、肾咳——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今日临证:肾阳虚衰,水饮停蓄,上射于肺,则咳而喘息。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降逆平喘。

方药:真武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肾俞、命门、太溪、关元。

6、胃咳——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治法:和胃降气,宣肺止咳。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足三里、丰隆、列缺、中脘、胃俞

7、大肠咳——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治法:清热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曲池、上巨墟、丰隆、太渊。

8、胆咳——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今日临证:肝胆经实火或湿热。

治法:泻肝胆实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风池、太渊、阳陵泉、合谷。

9、小肠咳——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治法:养心泻肺清热为则。

方药:导赤散合泻白散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下巨墟、小海、曲池、大陵、神门.

10、膀胱咳——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今日临证:膀胱虚寒。

治法:温阳化气止咳。

方药:肾气丸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命门、膀胱俞、三阴交、关元。

11、三焦咳——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治法:清肺化饮,宣畅三焦。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针灸取穴:肺俞、足三里、天井、委阳、命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咳嗽不止和肺有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