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状病*性肺炎经方诊疗方案
陈中沛1李群堂2程剑峰3*
传染性新冠状病*肺炎(以下简称“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n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性肺炎。是病虽系一新发现的疾病,但通过比较,发现其与《伤寒论》之伤寒有诸多一致之处,因伤寒古今研究比较深入,在病因、病机、证候、传变、治法、方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新安程氏为新安医学世传医家,对古方论治今病,从而寻找防治“新冠”之法,大有裨益。现就此问题探讨如下,如有不妥,尚希方家正。
一、西医认识
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性肺炎病例,经相关病*分型检测,年1月7日,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1月10日完成了病原核酸检测,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nCoV)」。
从临床表现来看,新型冠状病*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卡他症状少见。一半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影像学表现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除影像学表现外,患者还可出现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二、中医认识
新冠状病*性肺炎是新发的传染病,在中医学中无对应一致的病名,但是根据传染性新冠状病*肺炎的传染性、临床特征和舌象、脉象,可以确定属于“疫病”、“伤寒”的范畴。程派伤寒历代医家认为古之“天行”、“瘟疫”、“伤寒”均指传染性疾病,譬如,《小品方》强调:“伤寒,雅士之词,云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解释说:“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伤寒、时行、瘟疫名同一种耳,而本源小异。”。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nCoV)引起的,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其主要传播方式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空气传播,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第二种方式,通过手接触传播则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从中医而言,其病因属疫*之邪,由口鼻而入,从外而犯,起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符合《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特点,属于中医学疫病、天行、伤寒的范畴。“新冠”发生于冬春二季,尤以春季多见,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但也有开始不见发热的病例,符合《伤寒论》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的论述。所以,我们程派伤寒认为新冠是感受疫气而发生的急性外感病(伤寒),可首先犯肺,可引起神昏,损伤五脏,但病变始终以肺为中心。
三、病因病机与症候特征
对于传染性新冠的病因,大部分专家认同属于疫戾之邪,有医家认为属于瘟疫夹湿,或云属于湿温等。笔者认为新冠发病原因有三:
1、感受疫气:外感疫戾之气为新冠的主要发病原因,因为每个人固有体质之不同,以及治病过程的差异,机体会对外邪产生不同的抵抗,从而可在临床见到形形色色的症状,古人讲这种形为“从化”。
2、正气不足: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瘟)”,人体精气不足,导致防御系统障碍,不足以抵抗外邪,是发病之因。
3、痰饮内伏:程派伤寒认为新冠的发病机制是痰饮内伏,痰饮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内外合邪,从而决定了新冠肺炎患者易病、速病、多病的特点。
程派从新冠的发病、传变特点分析,与伤寒六病高度一致。
发病特点与伤寒高度一致:
“新冠”的发病由表入里的发病模式与伤寒一致,“新冠的潜伏期通常在2周之内,一般约2天~12天。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C,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胸背疼痛、乏力等症状。临床发现有基础疾病或阳虚、正气不足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此与《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十分相似。“新冠”已发现起病时仅见或发热伴发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符合伤寒合病之起病状态,部分患者出现心脏的一些症状,比如心慌、心悸等,符合《伤寒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等描述。
传病特点与伤寒高度一致:
“新冠”初期多为病势在表、营卫不和之证,其传变则有两种方式:
一为顺传,即逐步化热,进入进展期,多在病程的“一经”(7日),或“再经”(14日),8天~14天。在此期,发热及感染中*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明显。本期以呼吸困难、高热为特征。及时治疗,邪去正复则可进入恢复阶段,此时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多数患者经2周左右的恢复,可达到出院标准。本期多见气短、乏力、咳嗽、胸闷、动则尤甚,或见心悸、胁痛、骨痛、腰膝酸软、肢体沉重等。以邪退正虚、余热未尽为基本病机。
二是逆传,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此为病势入里,身入三阴,故可见心率猝然缓慢,体温、血压下降,四末发冷,冷汗淋漓等证态,甚至出现“厥证”。逆传之证,多由邪气盛实,或正气式微,从而病邪深陷,病情危笃。如《伤寒论》条云:“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伤寒例》对伤寒之病势作过高度概括:“凡伤于寒(邪气),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邪气)而病者,则死矣。”其所言“两感于寒而病者”即指表里同时受病,邪气深入。
对照“新冠”之发病与传变,与伤寒六病具有基本相同之处。从该病流行病学来看,“新冠”从南至北,皆相染易,因此不可拘于寒热燥湿气候变化异常之病因,更不可受“六淫”思想之约束,各持一端,将“新冠状病*”看成湿邪或者温邪,正如吴又可所言:“疫者,感天地之异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入”,笔者认为,“新冠状病*肺炎”是感受时行疫气,引发体内痰饮,形成“外邪内饮”之证态。治疗以祛邪蠲饮为要务,根据不同症候,兼顾“虚”、“瘀”等形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认证、一线临证、病案分析,将“新冠”按六病分治,分轻证期、重证期、恢复期治疗。
四、分证论治
传染性新冠状病*性肺炎是疫*引起的急性热病,属于伤寒范畴,外邪引发内饮是其主要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原则以祛邪蠲饮为主,邪去则正安,饮除则喘止,并兼顾正虚与瘀变。
(一)轻证期
表证
单纯上呼吸道病*感染的患者,可能有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咽痛,鼻塞,乏力,头痛,肌肉疼痛或不适,并发咳嗽喘促,胸满,咳痰量多,色白清稀,咽喉不利,舌苔白腻微*,脉浮。
(1)表证无汗
: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发汗解表
:葛根汤加减
葛根12克麻*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炙甘草3克白芍9克大枣15克蝉蜕6克白僵蚕9克
(2)表证有汗
: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克蝉蜕6克白僵蚕12克
加减:有咳嗽或轻微喘促,加厚朴12克、杏仁6克。《伤寒论》18条所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方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则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内则降气平喘,证相合拍。
若本为正气不足,气营俱亏,汗后身痛者,可以桂枝新加汤配入止咳平喘之品,如《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3)无热咳喘
:无热,或者有轻微发热,咳喘喘逆,胸闷烦躁,咽喉不利,苔白,脉浮或浮滑。
:宣肺化饮,利气降逆
:厚朴麻*汤
麻*12克厚朴15克半夏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6克干姜6克杏仁10克石膏45克浮小麦30克。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加减:喉中痰鸣较甚,如水鸡声者加射干6克。表证重加桂枝,表证轻减麻*。咽喉疼痛加牛蒡子15克、金果榄9克。
:程派伤寒医家程琴香则谓厚朴麻*汤实为麻*石膏汤之变方。麻*石膏汤见于《千金要方》咳嗽门:治上气胸满者,麻*石膏汤,麻*一两,石膏一枚,小麦一升,杏仁半升,厚朴五两。麻*石膏汤又名小投杯汤,《深师方》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干姜三两。
《千金要方卷十八》云:“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汤方”,故原文之“咳”实寓咳嗽上气之意。至于文中的“脉浮”,多数注家认为是邪在表所致,如喻昌云“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
麻*石膏汤与麻杏石甘汤仿佛,只是一味甘草与浮小麦之间的差异,麻*石膏汤的病机是外无大热、病势由表入里,故脉仍然呈现浮象。《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痰饮内盛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咳嗽病多有胸满,从《千金要方卷十八》“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汤方”中,亦可反证,厚朴麻*汤去甘草易小麦,当为胸满一证而设。
半表半里
:邪半在表半在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表里双解
:小柴胡汤
柴胡24克,*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克,大枣(擘)12克*芪15克当归12克金银花15克
加减:寒重者,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有喘息,肢节痛剧,加桂枝汤,即柴胡桂枝汤。
柴胡24克*芩9克*参12克半夏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热重者,可见发热,胸胁满闷,腕腹痞满,按之则痛,咳嗽痰*,舌红苔*腻,脉滑数。可合小陷胸汤,即柴陷汤。
柴胡24克,*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12克*连6克栝楼仁20克
咳重者,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12克,干姜6克,即六味小柴胡。
六味小柴胡
柴胡12克*芩6克清半夏10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
六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方药组成有柴胡、*芩、半夏、甘草、干姜、五味子。因其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且由六味药物组成,故将其称为“六味小柴胡汤”。《苏沈良方》记载“元祜二年,时行无少长皆咳,服此(即六味小柴胡汤)皆愈”。
里热实
:咳逆喘息气粗,痰*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或*腻,脉滑数。
:解表平喘,祛饮清热
:越婢加半夏汤
麻*18克石膏45克生姜9克大枣十五枚甘草9克半夏9克*芪15克当归12克金银花15克
上六味,以水毫升,先煮麻*,去上沫,内诸药,煎取毫升,分2次温服。
关于越婢加半夏汤,尤怡的论述最为妥帖,尤怡云:外邪内饮,填塞胸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金匮要略心典》)。方中用越婢汤发越肺热,流通肺部气机,肺热得泄,肺可自安,加用半夏下气降逆,直挫病势,则哮喘自平。
:
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加瓜蒌皮、川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虎杖、栝楼仁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大枣泻肺平喘。
寒实证
:咳嗽喘息,不得平卧,痰多清稀,胸中痞满,头面略有浮肿,舌苔白滑,脉滑或脉细略数。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
麻*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细辛9克甘草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
上八味,以水毫升,先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分温三服。
: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
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半表半里之病机,故小青龙汤实为表里双解之良方,同时《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又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咳逆倚息”是指喘息较重,只能倚靠而坐,不能平躺。
《外治古今录验》:沃雪汤(即本方去芍药甘草)治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一名投杯麻*汤。
小青龙汤是麻*汤的变方,即麻*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
烦躁者,加石膏30克,既成小青龙加石膏汤。
里虚夹热实
:咳嗽喘促,咯痰色*,喘憋较剧,迁延不愈,正气不支,病势入里,痰郁化热,口渴,舌质红或郁红,苔白腻或*腻,脉沉数。
:化痰消饮,止咳宣肺
:泽漆汤
泽漆30克(先煎)半夏12克紫参15克生姜15克白前15克炙甘草9克*芩9克*参12克桂枝9克
:
方中泽漆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荡涤痰饮,散结气,开胸气;*芩清肺热而降泄;紫参清肺热而解*,去湿邪而断热饮;半夏燥湿、化饮涤痰,降肺止逆;白前祛痰;生姜温中降逆止咳;桂枝温化痰饮,通阳散结;人参补益肺气;甘草益气和中。
虚中夹寒
: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温中补虚,除痰化饮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
: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者,可加五苓散。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枣仁、龙骨、牡蛎镇悸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可合栝楼薤白半夏白术茯苓汤温通心阳。
新冠状病*胃肠道感染者的治疗
新冠状病*感染者,常见有胃肠道感染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泻每天10次以内,持续3~8天。大便多呈*色稀水样。不伴腹痛,或轻度腹痛。
(一)、腹泻
表证重者
:
高热、恶寒、水样腹泻,可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干咳,轻度喘息。此为《伤寒论》所述之太阳与阳明合病。
:表里双解,清热止泻
:葛根*连*芩汤。
葛根24克*芩9克*连9克甘草6克(炙)
表证轻者
:身热,恶寒轻,口苦,腹痛下利。
:清热止利,缓急止痛
:*芩汤
*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
(二)、呕吐
表证重者
:高热、恶寒、呕吐,可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干咳,轻度喘息。此为《伤寒论》所述之太阳与阳明合病。
:发汗解表,降逆止吐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12克麻*9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桂枝6克生姜6克半夏12克大枣15克
表证轻者
:身热,恶寒轻,口苦,腹痛腹泻兼呕者。
:清热止利,缓急止痛降逆止呕
:*芩汤加半夏
*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半夏12克
重证期
热甚而厥
:里热炽盛患者,五脏功能常出现障碍,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呼吸困难或呼吸快而短浅,四肢厥冷,常见《伤寒论》所述三阳合病证态。《伤寒论》条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清热泻火,和胃救逆
:白虎汤
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芪15金银花15当归12
新冠状病*患者,临床亦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并伴有腹胀便秘甚或谵语等阳明腑实证候,此即表证入里化热,燥热与糟粕互结、腑气不通所致者,如《伤寒论》条所云:“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喘冒不能平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这类患者均有潮热现象,手足汗出绵绵,正如《伤寒论》所云:“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治疗当以承气汤类下之。但因患者体质有强弱,病情有轻重,故大、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三方当辨证选用。
寒厥
:若患者病程较长,或久病体虚,机体抵抗力弱,多出现四肢沉重,手足厥冷,症状,方用真武汤加人参温阳救逆。若“新冠”患者热闭神昏肢厥,未得到有效救治,或病程日久正气欲绝,则可出现喘促、憋气、呼多吸少、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恶寒蜷卧,脉微、自下利等少阴证危候。《伤寒论》条曰:“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伤寒六书》亦说“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汗出发痫,喘息不休者,肺先绝也。身热喘粗,见阴脉而烦躁者,死”。均指出热伤气阴,会导致少阴阴阳离绝之危侯。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四逆加人参汤
附子12克干姜12克人参15克炙甘草9克
:应用时尚可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固脱。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以纳气定喘。
若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紫石英、沉香纳气。
(三)恢复期
纯虚无热
: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红苔薄腻,脉虚数。
:祛痰利肺,止咳平喘
:麦门冬汤
麦门冬45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12枚
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火逆病为误用火疗所出现的变证,张仲景对火逆为患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