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amp日常防护
TUhjnbcbe - 2021/4/9 15:11:0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日常防护??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可分为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和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现一般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病理改变。指呼吸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而持久性扩张,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因

COPD与吸烟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COPD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其次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纤维化等。

主要还与大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失调有关。

症状

日常防护

1

戒烟

吸烟是导致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去除病因,单凭药物治以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阻止COPD发生和进展的关键措施是戒烟。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吸入,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如:煤矿、金属矿、棉纺织业、化工行业及某些机械加工等工作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

2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在室内生炉火取暖、被动吸烟等。

3

防治呼吸道感染

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

4

加强锻炼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爬楼梯、爬山、打太极拳、跳舞、双手举几斤重的东西,在上举时呼气等。

5

呼吸功能锻炼

COPD患者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只有保持良好的肺功能才能使患者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呼吸功能锻炼非常重要。患者可通过做呼吸瑜珈、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可借助于肺得康)、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进行肺功能锻炼。

6

耐寒能力锻炼

耐寒能力的降低可以导致COPD患者出现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此耐寒能力对于COPD患者显得同样很重要。患者可采取从夏天开始用冷水洗脸;每天坚持户外活动等方式锻炼耐寒能力。

小编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了!我们下期再来聊聊有关COPD的饮食方面的护理叭~~

静静少年

愿历尽千帆

归来仍少年

分享美好的事物给你们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9 15:11:00

导语:本病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发作期重在治肺,涤痰祛瘀;缓解期重在调理肺脾肾,扶正固本。

目前本病缓解期的治疗受到重视,治疗手段也倾向于综合。传统功法治疗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存活期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01

调畅肺气法

1、预备式周身中正,两脚等宽,平行站立,两手自然下垂,百会上顶,含胸拔背,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自然呼吸,随呼吸放松全身。

2、气合天人两手如捧物,虎口向上,两臂成90*角从斜前方上举,意想捧天地自然之气至头顶上方,手心微含,照向头顶。停留一息,意想向全身贯气。然后两手沿身体正前方导气下落,手心朝向身体,距身体约2cm。至肚脐,两手如捧气罩于丹田,意注丹田,均匀缓慢呼吸调息,数息36次。

3、开胸理肺接上式,两手上举,与膻中平,转掌心对胸。呼吸调息,呼气时两臂向前、向外展开,手臂与肩等高,转掌心向前;吸气时两手臂还原。如此反复12次。

4、强肾纳气

(1)接上式,两手捧气上举至头顶上方,手心微含,照向头顶,意想向全身贯气。

(2)两手下落,手经头面,至胸,至剑突下,两手心贴肋,沿肋弓至腰部,手心贴于肾脏部位,做深呼吸12次,意想肾气充足。

(3)两手分开,中指点命门,意守丹田,呼吸调息9次,然后两手还原体侧。

重复上述(1)-(3),操作3遍。

5、升降和畅

(1)接上式,两手重叠(右手在下,左手在上)至肚脐和中脘之间,重叠两手按顺时针方向左下右上摁着腹壁揉转,揉转3分钟左右。

(2)两手边慢慢上升边拉开,至心口处中指尖相接,点按心口,顺时针左下右上转9圈。

(3)两手分开沿肋弓由心口向命门画圈点按,画圈方向是前下后上。画一圈点按一次,共画圈点按12次;至命门,两手中指尖相接于命门处,顺时针左下右上方向转9圈。

(4)而后两手沿带脉向前至脐,两手中指尖相接点按,/顷时针左下右上方向转9圈。

重复上述(1)、(4),操作3遍。

6、收式接上式,两脚并拢,两手慢慢自然下垂,调整呼吸片刻。两手捧气上升,至头顶上方,手心微含,照向头顶,停留一息,意想向全身贯气。然后两手沿身体正前方导气下落,至肚脐,两手重叠在肚脐上。意守丹田,安静养气3~5分钟即可收功。

02

辨证施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候复杂,临床上可见多种证型,从气功治疗角度而言,可将其分为痰浊壅盛型和肺肾亏虚型。

1、痰浊壅盛

喘促气短,咳痰多而黏,咳吐不爽,胸中窒闷,或恶心纳呆,口中黏腻;舌苔滑腻,脉滑。

(1)功法搭配以调畅肺气法为主,辅以五行掌、六字诀。

(2)操作要点

①以调畅肺气法为主选功法。练习时注意呼吸调息,神注桩中,气随桩动。坚持每天早晚各练习1次,每次30分钟。

②辅以五行掌者,以捏法为主,该法有宣畅肺气、降气除痰的作用。练习捏法时,躯干的前后平移、左右转动要缓慢轻柔,两臂尽量前后伸展以扩展胸肺,呼吸时以指捏拢的力量使鱼际、太渊穴产生气感。

③辅以六字诀者,重点选择“呬”字诀,于每天练主选功法之外,适时练习。

2、肺肾亏虚

喘促气短,动则喘甚,语言无力,咳声低微,神疲乏力,汗出恶风;舌质淡,脉虚弱或沉细。

(1)功法搭配以调畅肺气法为主,辅以内养功、八段锦。

(2)操作要点

①以调畅肺气法为主选功法。要点同痰浊壅盛型。

②辅以内养功者,可于每天练主选功法之外,取坐式或卧式、壮式,采用“吸一停一呼”呼吸法,并默念“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等字句,15—20分钟后,自然呼吸,意守丹田15~20分钟。

③辅以保健功者,可于每天练主选功法之后,选练“鸣天鼓”“叩齿…‘搓腰”‘‘擦丹田”“擦涌泉”等节,作为收功使用;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择要选做其他节。

注意事项

1、气功疗法常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康复疗法,如急性期、重病期当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以免耽误抢救治疗。

2、练功注意循序渐进,练功量由小逐渐加大,避免剧烈的行为动作。

3、注意保暖,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

线下门诊信息

地点:医院

TUhjnbcbe - 2021/4/9 15:11:00

?

无我疗法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中药养生,重在补虚。对于无病也不虚的人,根本不需使用药物,他们的养生治未病以非药物为主。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症患者是不能吃补药的。而虚症又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不分虚实诸症,乱用补药,只能越补越糟。中药滋补大忌就是不辨体质随意进补,盲目跟风。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老百姓说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可不是吃药长大的。五谷杂粮是养人的,没有说谁生下不吃东西,就吃药,只吃营养素就能长大的,这样是不行的。

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只要一感冒,一发烧,到医院肯定就给打点滴,好像不打点滴,这个病就好不了。我们要知道,是药就有三分*,药是不能乱吃的,医也是不能乱投的。

中医有种说法,叫“有病不治为中工。”医生的水平有高有低,10个病人治好八九个是上工,治好五六个是中工,治好两三个是下工。如果有病不治,好的几率占一半,就相当于中工的水平。这是告诫患者有了病不要乱投医。

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比较差,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去找医生,一得病,小病就扛着,大病就等着,实在不行了,再找大夫。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富强,大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所以大家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重视了。我说这既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怎么谨慎地对待医和药呢?

我们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这个*有两种含义,西医讲这个药有*性,那个药有*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吃了这个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

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的化学成分告诉你就是什么,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药物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告诉你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是指有偏性的东西。

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人参、附子、大*等。

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身体的不平衡,但如果吃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了。

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药。

比如说,人参好不好?好!但是看给谁用。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

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胡维勤提醒,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事实上,虚弱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进补”而好转。合理药补,先问脾胃。由于脾胃被药塞满后,运化就会出问题而虚不受补。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

无论食补、药补,人体都必须经过脾胃吸收才能利用。胃口不好,将导致体虚还不能进补的恶性循环。有人形容健康人体状态就像走得很准的钟表,没有必要人为地干预它的运行,切不可做那些“无病吃药,花钱买病”的傻事。

正如老中医所说的那样:“不要整天想着吃鱼翅、燕窝去补,还不如先出去跑10圈,让气血流动起来,经脉都通畅了,吃窝窝头都补。这才是正确的‘补’的原则。

有*中药是高明医生手中的救命“仙丹”。

数千种中草药中有一些是有*的,这种“*”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正因为这种“偏性”,在许多老中医手里具有补偏救逆和起死回生的作用。临证对于某些疾病是不可或缺的,用与不用效果大不一样。比如常用的川乌头、附子、马钱子、生半夏、细辛、斑蝥等,如果用好了就是一味无可替代的良药;用错了,可能会中*,严重者危及生命。

现在,因为有些中药*性强烈,医院或者医生要么不用,怕万一出事要承担责任;要么用量甚少,达不到治病效果。出现这两种情况,原因在于某些中医大夫对药性未能完全理解,又缺乏临床经验。其实,能否中*,关键在于用药是否对症。

老中医曾经说过:“只要辨证准确,大剂量的药物是不会中*的,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是救命仙丹,相反,辨证不对,很小剂量也会出事。”老中医一生以善用附子、乌头、生半夏著称,他认为,中药的*性是相对的。遇到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能够治疗成功的。假如患者是寒证,用量大也没事;假如是热证,或者假寒证,辨证出错,用附子量小,患者也受不了。中药治病是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所以只要辨证准确,就不会因为量大而导致中*,反之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很小的剂量也会中*。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老中医一生中仅生附子用了上万斤,从未出现过中*,足以证明辩证准确的重要性。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中*症状为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出现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或有可能突然死亡。如果不了解其药性,又不懂得使用方法,看了这些副作用,确实让人害怕。

但是,尽管有*,它却是一位救命良药。李时珍说附子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韩飞霞说,人参回元气于无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则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则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无姜不热,附子配干姜、甘草则仲景之四逆汤(回阳救逆第一方)也,用于心衰之吐利不止,有回阳返本,起死回生之功。举凡肾阳不足,证见畏寒肢冷、尿频、口渴、不食,下利滑脱不禁,腰痛,阳痿、痛经诸证,皆可用附子。

由此可见,附子在中草药中的地位是多么不一般。中国历史上,张仲景以降,出了好多善用附子治病救人的中医大家。像近代的吴佩衡、祝味菊等,就是以用附子著称。附子药典规定的用量为3-15克,即使这个量,也让很多中医唯恐避之不及,非万不得已,一般不用,用也不逾矩。有人认为,只要对症,药量是次要的,所谓四两拨千斤。事实上,对症后药量充足,往往“一剂知二剂已”。试看张仲景的经方,莫不应手取效。

药典中的中药用量,将东汉时的一两定为3克,这是导致“经方不治现时病”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医界,尤其是经方学家对药典的药量并不认同,据考证东汉时的一两相当于今天的15.克。如此看来,仲景当时的用药量还是相当大的,也许这也是经方起效快的原因之一。

如今,有造诣的经方中医大夫,一般都是遵循经方规定的药量,即一两按15.克计算。现代实验研究表明15克附子可以*死一头牛。老中医用附子治重危症,如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可谓大刀阔斧,动辄几十克上百克,甚至克以上,医院下病危通知书的就有多患者得到救治,却从未偾事。他所治疗的多例心脏病患者,没有一例因为附子的用量而产生附子中*。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取决于对病情的把握,对症用药,也就是辩证准确。证就是疾病的原因,找到了疾病的原因而用药,是将“*药”变成救命药的关键。热症,大*、石膏就是仙丹;严重的寒症,附子就是良药。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医院下了病危通知,让抬回家准备后事。她儿子和老中医是朋友,就找老中医去看。他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当时开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总共开了三剂药!老中医说回去以后给老太太煮上吃,如果吃了药后体温上来了,就有效,就再来找他我。结果第二天患者儿子就来找他,说病人情况很好,不但能够坐起来,还吃了很多东西,还张罗要下地帮儿媳妇做点家务活。老中医说不对,昨天开了三剂药,怎么一天就吃完了?患者儿子也摸不着头脑,就回去问他媳妇,原来媳妇一着急,三副药熬在一块了。一副一两半,三副就是多克,水又加少了,药熬的就剩下一点儿。他们给老太太过一会儿喂一匙,喂了40多分钟,药吃完了,老太太眼睛睁开了,第二天就能下炕了。

凡是大剂量长期服用附子的病人,每个月做生化检查,看看有没有肝肾损害。检查结果全部没有,而且长期的血尿,尿蛋白,经过长期温阳,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临床上,也不乏一些中医大夫在辩证方面缺乏经验,或不懂得辩证。导致卓有功效的“有*”中药束之高阁。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现在许多中医大夫看到“刀剑”就举手投降了,还怎么能用经方治好病?

老中医开始用大量附子抢救病人的时候,好多方子都要经过县公安局长签字。要不就是院长签字。

乌头和附子属于同一药用植物,只是生长部位不同,其*性更烈。是治疗痹症的重要药物。还有一味是马钱子,对风寒湿痹等病症也是疗效非凡,可惜,由于其“大*”,很少被临床使用。

下面重点说说细辛和半夏。

中医界有句话叫“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意思是细辛这味药用量不能超过1钱,超过了就有生命危险。据考证,这种说法在汉朝的张仲景时代,并没有这个说法。而是宋代一位犯人演义出来的。

一个看守犯人的牢头,说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在他的尸体边上发现旁边放着些药,鉴别以后认为是细辛粉,便认为是喝细辛粉自杀的。东汉张仲景用的量不知超过“一钱”多少倍。伤寒论基础剂量就是三两,老中医先生这个量用了40年,最高时用到克,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有些特殊的病,像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治重病最高用到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关键就在于辩证准确。

据称,细辛研粉服用,超过一钱(3克)可能导致气闭。但是没有文献记载有将细辛研粉一次服用3克以上的。用量大的老中医都是用在煎剂中。煎煮时间长也可以减少其*性。

半夏功效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生半夏有*。半夏的*性主要作用于喉部。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等副反应,严重的喉头水肿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它的*性成分是表面的粘液,所以张仲景使用时都要进行水洗去掉粘液。

为了减少*性,药房出售的半夏多为清半夏、法半夏和姜半夏,也就是被炮制过的半夏。实际上,经过炮制后的半夏,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老中医说,他一辈子用的半夏都是生的,每月平均用量在30-50公斤。因为《伤寒论》中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先用开水冲洗一下。制半夏已经不能治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

民国初期的张锡纯老先生用生半夏,当代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现在也有很多中医大夫用生半夏,生半夏治病才有效果,而且非常快。

避免生半夏中*的方法,一是洗掉表层粘液,二是先煎一段时间,再放入其它药物同煎。只要这两关把住了,就不存在中*问题。

有不少中医大夫突破了生半夏有*的禁忌,在处方时放开了手脚。不再几克,有的用到几十克上百克也没有出现中*现象。

《*帝内经》中有一个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其中生半夏用量为五合(约合65g)。如果按照现在的常用量10克的话,又是制半夏,可以说不会有一点效果。如果要有效就得用60克以上,而且必须是生的,可喜的是,这个量已经被当今很多老中医实践过,证明效果是确切的。

笔者屡屡失眠,一直未能治愈,看到文献报道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后,开初也是怕生半夏不安全,后来一想《内经》已经明示,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于是,买了克生半夏,又买了黏高粱米。先将70克生半夏用热水反复洗了几遍,感觉没有粘液了,加宽水先煮了40分钟,尝药液已不麻口,便下高粱米。为了安全起见,间断性一口一口喝,身边还准备了生姜,以备不测。结果半个小时内喝完,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入口之后觉得糯糯的,有一种米香味。当晚睡了个好觉。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一鼓作气,连续服用三副,始知经典所载真实不虚。生半夏所治之失眠是“胃不和”之失眠,用量须量大,少了无效。王幸福老师说,半夏6—12克和胃,10—20克降逆止呕、化痰,30克以上则能安神疗不寐,60克以上能镇痛,可治疗无名肿块或癌症等。一药多用,中药堪称神奇。

有了这个经验之后,生半夏便成了含半夏处方中的必用品,而且也据情加大用量,其效果与制半夏大不相同。尤其在消痰结方面,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乳腺瘤、脂肪瘤等疾病,疗效显著。

曾经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几例梅核气患者,效果始总不理想。后来,就用了生半夏,而且用的是仲景的量一升(约克),怕患者操作不当,笔者亲自帮患者煎药,煎完之后,放凉,先喝了两口,停了10分钟温了一下,让患者喝了。患者喝完后,不到半小时,觉得淤堵的喉咙像“穿堂风”透过一样清亮。由此得出点经验,克和20克的味道是一样的,煎煮得法克也就这个味道。但是,如果煎煮不得法,很可能就会卡喉,影响呼吸。煮完之后的半夏像见了水的生石灰都散了,用手一捏跟土豆泥一样。据说,过去农村小孩作弄人,会挖个生半夏叫同伴吃,结果一吃就把嗓子给卡住了。所以,不做汤剂的生半夏或者制半夏万不可贸然试服。这就好比白芨,是没有*的,但是如果打成粉,不是搅拌在米汤中服用,倒进嘴里用水冲,那就麻烦了,会把喉咙给粘住。这个粘住就是白芨的功效所在,可以痊愈溃疡。

时常在想,现在药店里卖的含有半夏的中成药会有效吗?像大家熟知的二陈丸用了制半夏,还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吗?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名方还有“泻心”的作用吗?

现在,普遍认为吃中草药效果已经大不如前,这与中医水平大面积下降以及药材多是人工种植而非野生不无关系,不过,就常用药半夏、附子而言,医院、药店全部出售炮制的,怎么能治好病呢?过去的炮制叫“雷公炮制”,才敢说“不敢减物力”。如今的炮制究竟是怎么“炮制”出来的,医生不知道,药店不知道,患者更不知道。说药物达到接近中*的量叫“暝玄”反应,制附子或者半夏那点量会出现吗?假如真的出现“暝玄”你能确定吗?还能淡定吗?

当然有些有*的药像马钱子,那是含糊不得的。药典说0.6克,就不能超过1克,否则神经中*症状马上就会出现。有位老中医在讲课中说,他的经验是不用有*药物,以免引起麻烦。在医患关系不是良好的今天,这确实是经验。不过,马钱子这味药用好了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重症肌无力、风寒湿痹有了它,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不用0.6克,用0.3克是安全的,有时用*豆粒大小搅拌在药液中,效果就很明显。

对于善于使用有大*的药物的中医大夫来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不具有统一性,也没有固定标准,全凭经验使用。不曾大剂量应用者,只可以作一了解,不可以贸然效仿。但是,也不能干一辈子中医大夫连附子的味道都不知道。既然身为中医,就要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而不畏惧的精神,西医都敢拿新研制的疫苗往自己身上注射,我们中医在尝药方面也应该拿出点气魄来。毕竟好多有*药物早有人尝试过,不是你第一个吃螃蟹。

中医中药也要与时俱进。已经被实践证明某些中草药古有的说法不准确而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对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是不利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amp日常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