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东中国官方
这些正是临床研究对他来说最大的魅力所在——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患者被治愈或者生命得以更长的延续。
把肺癌°的事情搞清楚
一个人医术高超可以挽救一小部分患者;在科室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则是挽救一批患者;而证实一种治疗和疾病管理方法,就可以更大范围地挽救一类患者。
如医院的肿瘤科,担任研究所所长、医学院肿瘤学系主任的周彩存教授笑称自己是上海的“打工者”。
年来上海之前,周彩存已是安徽当地小有名气的呼吸科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当时主要以看呼吸疾病为主,却对肺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0和94年曾两次获得世川医学奖学金在日本国立东京病院研修。
他在安微工作时发现,诊断出的很多肺癌病人都没消息了,原来是因为家里太穷而放弃了治疗。“我当时觉得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中国的肺癌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一定要找一个地方做肺癌。”
医院在全国招聘医生,周彩存投了份简历,就来到了上海专注研究肺癌,当年38岁。
医院采访时,一大早打上车,医院,满脸关爱地问:“去看病吗?”我顺便问他:“上海哪里看肺癌好?”他扶着方向盘的手马上竖个大拇指说:“就是你要去的地方,所以你一说去那里,我都没多说。”出租车司机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微观的窗口。
但18年前,医院肿瘤科张床连病人都收不满,一到夏天甚至会空一大半。面对这样的状况,周彩存在科里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花了半年时间,设计了一个高效率高诊疗质量的流程。每个医生都在流程里的某个位置,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个流程。这个严丝合缝的流程,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旦成熟,就会快速运转。
内科医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但这里的肿瘤内科医生,都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他们会问病史,会读片子,会做支气管镜,会穿刺取组织,会操作内镜下超声引导穿刺;还会做转化研究,懂标本保存,会做检测……
这也是缘于周彩存对流程的理解——如果流程效率高,患者的病情和信任就不会在等待中被消耗怠尽。所以他要求年轻医生自立更生,病人收治住院后,4天内必须把治疗前诊断都搞清楚,包括病理和分子诊断等,然后把精准的治疗方案跟上。
第二件事是花了三年时间,每周三带着所有医生对照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一章一章学习,然后讨论形成操作性的共识,最后汇总成一本小册子,人手一本。
这样做,能使这里的患者无论遇到哪个医生,得到的治疗都不会有太大差异,而整个科室对患者一线、二线、三线的治疗都不会乱。。
而这个基本功的训练,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也很有意义。
周彩存教授说,同样搞肿瘤,其他医生一般是看一系列疾病,比如消化道肿瘤,有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等。“而我们只看肺癌这一个病,作为专病医生,把围绕这个病°的事都搞清楚并且会操作,对充分理解这个疾病,领悟出各种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很有好处。”
这又是一种“win-win(双赢)”。
而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动不动就说要转行,其实生活到哪儿都很辛苦,你花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投入到医学生涯中,冒然离开太划不来了。
周彩存教授说:“医患关系紧张是这个特殊的时代造就的,总会有改善的,相对人生几十年而言这个时期或许并不漫长。凡事想开点儿,忍耐是一种智慧。”
遇见大咖系列回顾第1期沈琳:对于患者生命,肿瘤医生比谁都“贪婪”
第2期吴一龙:世界肺癌的“中国贡献”
第3期徐兵河:把照顾晚期乳腺癌患者当“特权”
第4期魏丽惠:不仅是女人,更是女人的医生
第5期郭*:“黑老大”死磕黑色素瘤的血性
作者简介:戴戴(戴志悦)
独立医疗媒体人,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