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你了解多少?
■结核病是什么?
结核病俗称“肺痨”,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它不受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区的影响,人体许多器官、系统均可患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结核病有哪些症状?
呼吸系统的症状:连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
全身症状:午后低热(一般不超过38°C)、盗汗、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无力等
若自查出现上述症状,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请及时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高要区慢性病防治站)或就近医疗机构就诊。
■结核病有什么危害?
如不彻底治疗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死亡;
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
■肺结核是如何传播的?
以呼吸道传播为主。主要通过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喷出的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飞沫而传播。
■哪类人容易感结核?
第一类:老年人。
肺结核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老年人体质弱,免疫功能减退,感染结核菌容易发病,原先潜在病灶的结核菌易重新活动。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结核菌易在肺泡中生长繁殖而致病。
第二类:糖尿病人。
据统计,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的比正常人高三至四倍。糖尿病人体内的高糖环境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糖尿病人常伴有维生素A缺乏,削弱了呼吸道的抵抗力,晚期病人由于消瘦、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结核病。
第三类:胃切除的人。
资料显示,胃切除术后的人结核发病率为一般人的十倍。研究认为,胃切除术后,胃容量减少,胃酸分泌不足,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最终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结核菌易乘虚而入。
第四类: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的人。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T细胞的代谢发生障碍,使机体抗感染能力削弱。
第五类:未接种卡介苗的人。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不接种卡介苗,体内缺乏抵御结核菌的抗体,易得结核病。
第六类:家中有肺结核患者的人。
家中有肺结核患者,特别是痰菌阳性者,如果不注意隔离,同起居,共饮食,接触频繁,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第七类: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
在这种环境中,一旦有人发生肺结核病,其他人常可受到结核菌感染。
■结核病能治愈吗?
肺结核患者一旦确诊,应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坚持完成规范治疗,一般1个月以后传染性就会消失,绝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可以治愈的。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对结核病人应该给予关怀和照顾,不应该歧视结核病人。结核病患者自己也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有助于康复。
肺结核病人必须坚持按时按量规则服药6个月以上。如果私自停药或间断服药,体内的结核菌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难以治愈。一旦形成耐药,治疗更加困难,治疗期延长3-4倍,治疗花费高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接触过肺结核患者的人就一定会得肺结核吗?
接触肺结核患者不一定得肺结核。没查出结核菌的患者不传染或传染性较低。既使接触了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也要看接触的距离和方式,吸入了多少结核菌。患者要避免近距离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时用手或纸巾捂口鼻。吸入结核菌的人会拼抵抗力,抵抗力高,结核菌就无法为非作歹;抵抗力差,就可能发病。
■普通人群应该如何防护?
1.凡是足月顺产、体重在g以上、身体健康的新生儿需要在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多通风;
3.在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
4.注意休息,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5.不吸烟、不喝酒,加强营养,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集体生活场所应该如何防护?
1.尽快地使肺结核患者离开集体环境并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2.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进行居室消*;
3.保持通风及阳光充足;
4.同室居住的人员都属于密切接触者,应注意自身是否有咳嗽、咯痰的症状,尤其是这些症状超过2周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高要区慢性病防治站)诊治。
■国家对诊治肺结核病有哪些优惠*策?
国家免费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抗结核病药品和主要的检查。免费检查的范围包括:可疑肺结核患者的胸部X线检查和痰涂片检查;确诊病人治疗满2、5、6(或8)个月时的痰涂片检查。免费治疗的范围包括:国家标准化疗方案中的抗结核药品。如参加高要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者,可按特定病种门诊规定报销大部分其它诊疗费用。
■结核病防治顺口溜
换了结核莫惊慌,早诊早治早健康
咳嗽咯血莫小视,排查结核要及时
结核能防能治好,规范治疗最重要
咳咳咳,夜盗汗,午后热,上医院
咳嗽两周别忽视,医院去诊治
结核危险要警惕,发热血痰早就医
患了结核怎么办,早诊早治是关键
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防治结核病,
为早日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而共同努力!
资料来源:区慢性病防治站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美丽健康肇庆
高要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编辑:梁俏玲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