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伤寒论》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例慢性胃炎乃因水饮内停心下所致,以五苓散作汤剂而效。(编辑/千诚)
水痞案
作者/王志斌
患者余某,女,59岁。.9.17.初诊。
自述有胃病史多年,经常间断服药治疗。近一年多来,纳食明显减少,进食稍多则觉胃脘胀满堵闷不舒,嗳气,以致不敢进食。但不进食时又觉胃脘部有明显空虚感。脐周时觉悸动,时有肠鸣,胸闷气短,心慌心跳,体倦乏力。大便有时为正常大便,有时先干后溏,有时大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菜叶,常2-3天一行,排便无力。睡眠尚可,时觉口苦,目干涩,手足凉,怕冷。面容体型消瘦明显,面*而晦暗。身高1.50m,体重仅65斤。由于患者消瘦明显,食量明显下降,且进食后胃脘胀满堵闷症状尤为突出,患者于半年前曾住院治疗。其出院诊断结果为:1.糜烂性胃炎;2.结直肠多发息肉APC;3.桥本甲状腺炎。
患者述住院前后,曾屡服相关西药和中药,皆无明显改善。查其曾用中药处方有半夏泻心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等。乍看方药尚属对证,可为什么没有疗效呢?
乃以手按患者心下,按之痞硬而疼,以手冲击胃脘部后有明显水声。乃问患者是否喜欢饮水?饮水后有什么感觉?患者述非常惧怕饮水,饮水后胃脘堵闷胀满感更为明显,也不喜欢喝粥,喝粥后感觉胃脘部如装一兜水样难受,且感觉粥到胃后自动分为上下两层,米在下,水在上,胃脘部堵闷胀满非常难受。
问其小便是否顺畅?尿量多少?尿流粗细?排尿是否有力?患者述小便很难,排尿无力,尿量少,尿流细且有中断,根本听不到排尿声。患者自嘲其排小便之窘况尤如前列腺肥大男士。舌紫暗有齿印,苔*厚腻。脉弦细。
综观脉证,此患者当属痞证无疑。但此痞当以水痞为主。伤寒论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心下痞之证,很容易考虑用泻心汤类的方子,但服后痞不解除,则应考虑定有他因。细审其症状,其人心下痞,饮水和喝粥后痞满堵闷明显加重,腹部有水声,小便无力排尿不畅、尿流细且有中断表现,可知此痞绝非泻心汤之痞,乃三焦气化不利,水饮内停心下所致。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故小便不利;水饮内停而不化,水气上犯,逆阻中焦脾胃升降之机,故见心下痞。其痞之成因为水,故可称"水痞",治不必泻心汤消痞,当化气行水,水邪祛则痞自消。乃投五苓散:茯苓30g,猪苓15g,泽泻30g,炒苍白术各15g,桂枝10g。5剂,水煎服。
.9.23.二诊:上方服后诸症明显好转。胃脘部水声、肠鸣消失,精神好转,口苦缓解。少量饮水后胃脘难受感明显减轻,故口渴时也敢饮水数口。胃脘痞闷堵塞不舒减轻,大便已成形,大便未出现未消化食物残渣菜叶等,已能排出矢气,胃脘部空虚感明显好转。排大便小便时较前有力。目干涩减轻。仍纳食稍差,手足凉。舌紫暗有齿印,苔*厚腻。脉弦细。上方续服5剂。
.9.29.三诊:上方服后肠鸣消失,大便已成形,大便中未再出现未消化之食物残渣,心慌心跳缓解。胃脘堵闷胀满明显好转,少量饮水喝粥后已能耐受。二便较前稍有力,已能听到排尿声。现主要症状为稍事活动后胸闷气短,进食较多时稍觉腹胀不舒,平卧时腹胀缓解。上楼时喜用手托腹部方较舒。仍觉心下空虚不舒,无明显饥饿感。仍不欲过多饮水。自服*芪颗粒后气短好转。舌紫暗有齿印,苔*腻。脉弦。此乃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转方用补中益气加减。
后经过数次治疗,胃脘痞闷胀满缓解,二便正常,体重增加至77斤。
神效五苓散
作者/宋柏杉
能和诸位研究生博士生一起工作学习,真是我们的荣幸。今天张(立山)老师跟我说,说把东西给留下一点。说实在,我们在基层一直摸爬滚打,也没什么东西可留的。后来我想了一想,还是我经常用的一张方子,叫五苓散,给大家简单的交流一下。所以今天不算讲课。
以太阳病为例,谈《伤寒论》的体例
我在讲这个之前,我先谈一下《伤寒论》太阳病篇大致的构架,《伤寒论》的体例,就讲太阳病,以后你们举一反三。
《伤寒论》的体例,一般都是提纲写在前面,然后是本经证,下一段是表证,表证完了是里证,然后是变证,然后是类证,其实《伤寒论》里边每一经都是这个顺序。大家太谦虚了,我读《伤寒论》应该是在差不多一百遍以上。
太阳病的表证呢,仲景分为了三类:有中风、有伤寒、有风温。
风温这一条我想谈一下,为什么呢?都说《伤寒论》里边只讲了伤寒,只讲了中风,没讲温病。我认为这个不完全,咱们看一下。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仲景在这条里边把温病的失治误治都写出来了。按仲景的水平,难道他不知道正治吗?大家这个以后可以思考一下。我认为他应该有治温病的详细的条文,只不过仲景时代写书是用竹板写的,二三十张竹板。过去又没有尼龙绳,用麻绳穿在一起,一捆一捆的。当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候,因为这是几十年以后了,很可能丢失了一捆儿。这是我个人意见,以后大家慢慢的琢磨。
蓄水证分为痰、饮、湿
关于蓄水证,蓄水证我个人认为包括了三种:痰、饮、湿。我为什么要把它提出来?在咱们课本上痰饮不分、饮湿不分,这个在临床上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我把三条都打出来,咱们对比一下。
痰
单纯的痰证,表现往往是痴呆、木讷,尤其是脑病科的痰证,包括呼吸科的痰证,你仔细观察,只要是有痰的人,他的眼神都一般偏呆一些。
中医望诊一定要过关的,只有什么情况下有痰才会晕?只有夹风的情况下,尤其夹肝风,人才会眩晕。
痰,单纯痰的人舌苔是什么样子?舌苔是如胶而黏腻。在脉象是什么?中医基础学差不多的人都知道,脉一定都是滑的。我指的是单纯,当然病会有兼夹的!
饮
关于饮证,饮证一般临床症状多见眩晕,咳或悸,应该是喘,还有肠鸣,容易腹泻。
舌苔具体什么样的?一般都舌淡,苔也表现水滑一些。你让患者伸舌头稍微时间长,它就会滴答水,流哈喇子。脉一般就是双弦为寒,偏弦为饮,大多数的脉呀,还是一个手的脉弦一些。
湿
关于湿呢?湿性粘滞,湿性重浊,一般有湿的人表现都是首如裹,脑袋蒙蒙僵僵的。有的人说,有的人说我像戴个帽子一样,这种首如裹。一般伸肢体,你问他,他都会有沉重的感觉。
湿性粘滞,湿性重浊,一般舌苔是白而厚的,并不像好些人描述的病例那样,写中医的标准病例也居然写着,湿也写的舌苔腻,这是不正确。脉呢?湿是粘滞重浊的,表现在脉上也会涩滞,或者是脉濡。
痰就是痰,饮就是饮。
痰
痰是什么?火邪炼烁津液凝而为痰。有的人说还有寒痰呢?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既然是受寒引起的,稀的肯定就叫饮了,不能叫痰了。
以后你们在临床上慢慢的思考,人一受寒了,往往引起水液代谢的障碍。本来是正常的津液,是濡润四肢百骸,柔润你机体,结果它变成了病理产物,就变成饮了,而且不是率先就能变成痰的。
教科书上的痰的定义:“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黏稠,浊而黏的病理产物,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比较复杂,这倒是对。怪病一般比较多痰,痰生百病。
饮
“饮是体内水液停聚而转化成的一种较痰而清稀、较水而浑浊的病理产物。”这概念都是对的。“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饮又分为悬饮、支饮、溢饮。”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更科学一些。
悬饮,饮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状;
支饮,饮停于心包,阻遏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
溢饮,饮邪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重等。
湿
湿邪,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碍气机与清阳,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
关于舌苔,第一个舌苔是典型的痰的舌苔,他虽然也白也厚,但是他是黏腻的。
饮,一般都舌质淡嫩,有齿痕,舌苔薄而水滑,伸长了他就容易滴答水下来。
唯一不好区分的是哪啊?是痰和湿,湿邪的舌苔很厚。就像你们现在做一课题,那个叫甘露消*丹的课题,你仔细看那种苔都是厚的,无论他偏*一些偏白一些,一定不要腻,腻肯定就不属于湿了。
神效五苓散的组方思路,是借鉴了仲景的几张治水方
水液代谢类疾病在《伤寒论》里边,见了大概(没完全统计)这么几张方子,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小半夏汤和猪苓汤。也就是说太阳病篇的蓄水证,大概是这些个方子,因为小半夏汤、泽泻汤属于在《金匮》里边的方子,我是给挪过来。还有一些个没来得及统计。
咱们讲一下,五苓散证:“若脉浮,小便不利,微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下一条一般人都会背是吧?“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后边我有对应的病例,咱们再展开讲。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大概是这几类。
如果诸位把《伤寒》和《金匮》学得炉火纯青,你们在临床上辨证,该五苓散五苓散,该苓桂术甘苓桂术甘,该泽泻汤就泽泻汤,该小半夏汤就小半夏汤。但是我想咱们没有小瞧诸位的意思,有可能学得比我好的多,如果达不到辨证那么精准的程度。为此,我在临床上把这些方子整合一下,整合了一张方子,叫神效五苓散。(听到这名字有点大,我一再告诉给我写课件的那个人写成变通五苓散,也别让那些研究生笑话咱们,他说不行。这效果这么好,你那个就叫神效五苓散,一定不给改。临床上那些杏林班的学员,包括西医的学员,在家里用的都风生水起的。)
总结上面几个条文的水饮证:水饮上头则眩,水饮欺肺则咳或喘,水饮凌心则悸,水饮入胃则呕,水走肠间则泻,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饮停于膀胱则小便不利。
但是在《伤寒论》里的小便不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便排着不畅,另一种是小便过多。(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尿失禁多少年了,人家回去用上就好使。)
神效五苓散方解
权且这么记可以写成变通五苓散,也可以写神效五苓散。咱们看看它的组成。
茯苓皮30,白术10,泽泻15,猪苓10,桂枝10,半夏10,枳实10,厚朴20,陈皮20,木香20,木通6,甘草6。
五苓散正常应该用的是茯苓,我这里用的是茯苓皮。为什么用成茯苓皮了呢,原因是有一年茯苓由7块多钱,最后被药商炒到多。我这个五苓散实在没法开了,后来我想一想,五皮饮里边用的茯苓皮,利水效果那么好,我能不能借鉴过来,茯苓皮很便宜,几块钱一公斤。后来我就把它改成了茯苓皮,结果一改一看,效果比原来用茯苓还要好,或者说是至少能抵住他的剂量。所以我就把这张方子改成这样了。
这里边借鉴了小半夏汤、泽泻汤、苓桂术甘汤,里边的成分都涵盖在里边了。整体的方义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加上一些的利尿,五苓散方义我不讲,因为条文刚刚过去,另外大家也都熟悉。我只讲我加的几味药。
枳实,枳实是破气的,有通天彻地之功。在理气药里边只有它这么描述,因为这个水饮呐是变动不羁,无处不在。在头上会眩,到肺了呢会咳喘,凌心的会悸,入胃的会呕或者吐,水走肠间会泻,有的人不泻,但肚子呱啦呱啦响。
方里边还用了陈皮,陈皮是善补肺气,另外皮类能走表利水。
厚朴,厚朴是辛苦温,苦能燥,是吧,温正好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辛能开,厚朴有通阳的作用,在咱们这个神效五苓散里有两味药通阳,一个是桂枝通阳化气,一个是厚朴,能通中焦之阳。
另外用一个木香,为什么用木香,木香善理中焦之气。性苦,味主温。它最善于理中焦之气。因为一会儿讲到病那儿,咱们再讲。每年秋季秋末冬初,还有春末夏初的时候,见到小儿的腹泻。前几年神效五苓散一剂准搞定他。后来本来这种就是呕吐、水泻,没有这个腹痛症状,后来有腹痛的症状,我就加了一个木香,理气止痛。
这里边实际我个人认为最妙的一味药,我选的就是木通。木通是性寒,性偏寒凉一些。为什么在这么多里边加了一个寒凉的药呢?如果临床经验多的人就知道,你看有的人水饮很盛,哪都水肿。用五皮饮,怎么利尿也利不下去。你再加上麻*开*门,洁净府,丝毫功用没有。原因是什么?
往往水肿时间长的人,输尿管或者是尿道,也偏肿一些。瘀久化热。你上边再用力,我到排尿这块,他不畅,加了一个木通,让它凉一点。然后尿道一下就解决了。往往有水饮的人,我为啥要问你排出的尿水柱是散的还是细的,我一般都爱问这句,一般有水饮的人尿尿这儿,还有尿还挺急,尿出去还挺细的,所以说加木通搞定了。下焦一下就打开了,水饮利的就非常好。
神效五苓散的应用举例
在临床应用于什么病?我刚才讲了,小儿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的。什么非菌性腹泻,病*性肠炎,还有是抗生素应用过度导致了菌群失调型的腹泻,用这张方子一般原方推上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反正我在临床用了这么多年,前几年我都开一剂现在一般开到两剂,偶尔开三剂。
病例一:小儿吐泻
第一个病例,孙某,男,一岁7个月。发烧38.6℃。腹泻水样便,呕吐稀涎20余天,医院输液。这种情况就是什么呢?你输一瓶,他或者吐或者拉,绝对够你一瓶。你接着输两瓶,他同样在以这种方式给你代谢出去两瓶,烧还不退。找我的时候脑门上贴一个退热贴,肛门里还塞着那个退热栓。问题仍然是在那儿,没什么作用。
无腹痛,无黏液样便,舌淡红苔水滑,不能饮食,那时候还点着液支持着,低头一吃奶吐的更厉害。
找我来之后,我说你用中药治吧。他说连水都喝不进去,怎么能吃药?我说那你输液,我肯定赶不上人家专业西医的水平了,是吧,你要输液,医院输去。他说这输液不管事,我说你不管事你只能用这个试了。他说我在你这住院行不?我说我一个门诊你怎么住院,住不了院。他说那我也在你这住着,我说那可以。
告诉药房给煎了一剂,神效五苓散,灌下两个小时,吐泻均止。然后这种,又过了几个小时烧也退了,一剂就好了。好了,但是这种病人有水饮病的人,我临床这么多年有经验就是什么,一定在饮食上要下一个医嘱。我只告诉你,只能吃的,其它的都不要谈。只能喝粥、米汤,你看着一岁七个月不能吃什么呢,米汤可以,头米汤可以,面食可以,馒头可以,蔬菜也只能吃一点点的咸菜,其他的都不行。如果你喝奶越喝越吐,越喝越泻,然后这孩子腹胀,这种病人表现非常痛苦的,又吐又泻,特别疲乏无力。
这孩子好了之后,你得告诉他恢复两三天体力,然后这么留医嘱没有问题。按现在的人类抗药水平,三天绝对是能搞定的。这个病呢咱们完全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病例二:眩晕
第二例,咱们讲眩晕症。这个人是一个公务员,现在已经当了镇长,这好几年前治的。他一病呢就是头晕,不能起来,已经就是不能上班两年了。后来由他媳妇搀着来我这儿了,进来之后,这久病床前无孝子,他媳妇一看,一瞅这样,你要再不能上班,这架势就要跟他离婚了。
然后说宋大夫你看看,他这老装病不上班,天天在家装迷糊,到哪查去查不出病来。都说你看病好,你给看看呗。那我就看看,我一把脉,一看舌苔,那人忧郁焦虑那个眼神真是很痛苦的。水饮病人非常痛苦。水饮病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是西医你输液无法搞定的一个病,无论你甘露醇还是高糖,你输的液也就变成痰了更难受,你搞不定他。
咱们中医能够解决的病顺便谈一下,咱们最特长的就是这一种,第二,还有一些个寒性的疾病,西医解决不了。
然后我就给开的神效五苓散原方,我开神效五苓散很少开变的。只有特殊情况下变,一会儿放到最后讲。治疗了两个月。回去上班了,现在咱们当上镇长了,大上周我看见了,挺高兴,领着他媳妇去了。因为方子是原方,咱也不用展开讲。
病例三:肝癌腹水
第三个病例,这个人名叫高某,60岁的一个老头,干巴瘦。在北京那儿打工,打着打着工这肚子肿得特别大,腿肿的都放亮,你一旦要划破了,那水真能流出来那种。医院给诊断的是肝癌晚期,实际不用那个CT、核磁,用什么CT、核磁?他往床上一躺,你一摸肝区那块就像一个菜花,外面包一层人皮,就这么个东西就在这摆着呢,梆梆的硬。肚子肿得很大,腿也肿。他到我们当医院,医院说你住院,反正手术也不能做了,你在这观察治疗。
因为他们这家特别穷,他的儿子在当地开了一个烧烤摊,平时我们关系就不错,他就找我去了,连他爹找了辆车拉到我那儿。他说宋哥,我爸爸得肝癌,你给捣鼓捣鼓,要行你就给治,不行哪天死了,我拉回就埋了。我说这就好办了,你这样你给我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以后,同学们在临床上一定要抓住这种机会,治疗癌症恶性病。打医疗官司的非常少,医院给咱们确诊了癌症,你就放手的去治疗。
但是治疗癌症,我的观点一定要辨证论治,包括我们这次南昌学习,有一个治癌症非常厉害的小伙子,专门用经方,他问我有什么秘方没有?我说我要给你讲几十个治癌症的病例,你就会笑话我的。
咱们看这一例,接着往下讲,他大概三四天已经不能吃东西了。输的营养液支持的,舌质淡暗,苔水滑,脉弦细,面色微*,形瘦。因为他干巴瘦,老头不到1米5,那么一小个儿,肚子肿得那么大,那不是胖的是吧?目光较有神。
我给的神效五苓散,这个人不是单纯吃的汤剂,我还有按原方比例配的散剂。这样一方面用汤剂,一方面服散剂,三天这水肿就消了一大半,然后就能走着上我那儿去看病去了。
因为看病他也没钱给我,他也自己觉得挺内疚的,就是不愿意来,天天儿子得劝他才来。大概治到,然后三天就能吃饭了,也能吃了一点东西,一点一点的食量一点一点变大,腹水到一周左右基本就消净了。
谈中医传承
其实呢,诸位同仁呐,喊我老师,我要说的是真正的老师最多不超过三个:
一个是我们的古文和我们的古籍,古代的经典,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老师;
第二个老师呢,就是把身体,甚至把生命交给我们、信任我们的患者,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这些人,只有我们把药用在他们的身体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是好转?是痊愈?是患者寄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才使我们有机会来观察疗效;
第三个老师呢,就应该是我们在大学里或者在学医的路上启蒙我们的老师。
在这里,更主要的,我觉得更要感谢曾经和即将信任我的患者朋友,要说一声谢谢,而且我个人也将为那份信任而尽力终生。
有一句话叫“非其人勿授,非其真勿传”,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关于中医的传承,你不是学习中医的这块料,就不要传授;如果你决定传授了,最好就要传授他真东西,否则就会害人的,一害了你传给人的医生的名声,第二害了更多患者的性命。因为讲课不是别的,你讲了之后,就有很多人,很多的医者要去实验,这个实验伤害的患者会很多的。
再一个就是一个医学界的发明创造,我个人认为它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它要有理论渊源,我们中医的理论渊源,就是以《内经》、《易经》、《伤寒》、《千金》等;第二点呢你的研究发明也好,要自己经过大量的临床检验,确实有效;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效果呢别人可以复制,如果说做不到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
每个人成功的道路都不相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道路,愿我们大家为了弘扬传统的医学,为了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共同努力吧。
编者按:下面几张图是大家学了神效五苓散后的应用反馈:一个水肿,三个咳嗽,一个肝癌腹水。
病例1:水肿
病例2:食冷咳嗽,用藿香正气水拌五苓散穴位贴敷
病例3:顽固性咳嗽
病例4:肝癌腹水
病例5:咳嗽茯苓饮(三十)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三十一)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徐忠可注解
此为治痰饮善后最稳当之方。心胸之间,因大吐而虚,故加参,设非大吐,无参,减枳实亦可。俗医谓用陈皮即减参之力,此不唯用陈皮,且加枳实二两,补泻并行,何其妙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