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本文读懂了本文,成为一个合格中医就成功了
TUhjnbcbe - 2021/6/25 14:12:00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35657.html

信息来源:潜意识点穴网络

治病,只有抓住病机,才能找到“病根”!

那么,什么是病机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肢、身体其他部位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就是“脑血管痉挛”,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唇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这些情况你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是否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肠蠕动亢进与肝也有关系?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西医学所说的肠蠕动过快,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肠蠕动亢进,也是动的一种,也是风的表现形式。

2.呃逆证:呃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采用活血、扩张脑血管治疗。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的药物?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病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诸寒收引”,言筒意赅地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诵,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云:“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云:“膹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肿满指浮肿胀满之意。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脾主运化,主四肢,如果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滞留于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所致。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病机十九条”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邪为水,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的肿满虽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腹型肥胖的患者(俗称“啤酒肚”),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辨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的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不是属于“风”吗?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心主血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无论是“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潜意识点穴提示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瘀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温经散寒治疗寒性收引所致的疼痛是否相惇?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映,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常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对于久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气血(如*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再看看《内经》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消肿散结……这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结: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二字,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又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十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十九条”。对于“病机”二字的原意,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医

学教育网整理,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一指导引归根术提示中医病机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疾病发生时。,各脏腑病变按一定规律互相影响。中医学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水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总之,中医的病机学说,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病因观,而且还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等把人体同外界环境及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结合起来,既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又重视邪气的重要作用,把疾病看成是人体内外环境邪正斗争的表现,是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的结果。既注意到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又注意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看到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注意疾病传变的特殊情况,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病理学观点。

例如,失眠的病机:

人在自然中,体内的阴阳的长消与自然界的阴阳的变化也是相呼应的,阳对应的是我们白天的活动,而我们体内的阴对应的就是夜晚的静。

我们的睡眠与清醒,也与天地阴阳交替相顺应,所以体内阴气盛则容易进入睡眠,而阳气旺盛的时候就容易清醒。

阳代表的就是动、主升,因此我们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人体应该在白天的时候精力非常的旺盛,可以进行一些工作和学习以及活动。

而在晚上的时候就主静,应该进行收敛,人体的体力和精力都在夜晚有所下降,适合进行深入的睡眠。

一旦阴阳不调和,人体就容易出现睡眠的问题,而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阴阳失和、阳不如阴”。

就是说,我们人体的阳气在夜晚反而过度兴奋,或者是阴气过度的亏虚,都不利于睡眠。

中医认为,失眠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包括四种

第一点,就是饮食不节,这可以简单地转化为两种含义,一个是不知道节制,一个是没有节律。

所谓不知道节制,就是饮食上容易过饱。而不知道节律呢,是说时间安排不对且没有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比如说不吃早饭、夜间大吃特吃,这都是节律不对的情况,长期如此可以损伤我们的脾胃而影响消化,进一步的能导致身体内蕴生痰热,胃不和则寝难安,所以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的。

第二点,情志失常,也就是说我们情绪上有一些不同寻常、不利于健康的波动。

比如说容易生气、发脾气、喜怒无常,或者是惊吓,这都会导致脏腑生出火,尤其是肝火而扰乱我们的心神,造成失眠。

第三,劳逸失调,简单的来说就是该休息的时候没休息,过度的疲劳,或者是思想负担太重,太过忧愁,这都会造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常有心脾两虚型的失眠。

第四,体虚,如大病之后的体虚,容易引起气血不足,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心就会失去滋养而扰乱心神,不能入睡。

或者是还有阴阳两虚的情况,导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这些都能引起心神不宁、导致失眠。

如果能够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坚持改变生活习惯,就有助于将失眠调理好。

中医特别提倡:睡“子午觉”

甚至把子午觉当做是养生的法宝。

我们知道子时就是夜间的11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这时候的阳气是最为衰弱的,而阴气是最为盛行的。也是肝经循行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是血液免疫、排*修复的关键时间节点,而血卧则归肝,我们这个时间段睡觉,我们的气血都归于肝脏,能够加速*素排泄和身体的修复。

对人体的健康和养生是非常的好的,所以建议大家在11点最好就能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此时最能养阴养肝,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而那些经常熬夜,导致阴虚火旺的人通常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没有睡觉。

午时就是中午的11点到到01:40,阳气最旺,阴气升发是心经巡行的时间,这个时候呢,养阳最好。

所以午时也可以小睡一会儿,最好在饭后20分钟再休息,睡个半小时,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文读懂了本文,成为一个合格中医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