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肿病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中药引子
TUhjnbcbe - 2021/8/23 22:28:00
有意思的中药药引子药引子,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病的药引到患病之处,使其发挥最大的药效,起到增效、解*、矫味、护胃等作用。清代尤怡《医学读书记》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清代末年太康人龙子章在其所著《蠢子意》一书中写了一节文字,名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颇实用,现择于下,供读者参考。中药的药性里面有一种说法叫归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的作用部位。归指作用的归属,经为脏腑经络。对于归经指向,常指脏腑及十二经脉,有时也综合三焦,卫气营血,伤寒论中的六经,以及气血来表示。举例说中药麻*,其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归十二经络中肺经,膀胱经。从六经辨证看归太阳经,因为实践证明,一种药往往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药引子一般就是指某些药,有某些特定的指向作用。有些药(引子),引其他药上行:即药物走向人体上部。有些药(引子),引其他药下行:即走向人体下部,如牛膝。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行官。先锋如硬实,它自打敌前。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痛,黑豆一碗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掏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我尝治虚热,童便一罐煮水煎。又尝姜汁一大盏,对药治顽痰。又尝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又尝酩馏一大壶,炒药治喉干。又尝治半边,外用醋麸裹腿缠。又尝治项强,外用热瓦枕藉眠。又尝治瘰疬,外用神针把火燃。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好似乌骓马,全在霸王去著鞭。又如青龙刀,全在关帝去传宣。幸当用药时,不妨此笔添。文中所说的药引,多是随手可以取来的,有的是药物,有的是食品;还有的是外用之物。药引子多是随内服汤药使用的,但文中还将外用的“醋麸”、“热瓦”、“火针”等作为药引子使用。“童便”,现在虽然不大常用,但健康卫生的童便在一些山区、农村还在使用,它的清热凉血作用不庸否定。“酩馏”,即酩馏酒,就是*酒,有活血通经、祛风散寒的作用,常作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药引。“醋麸”,就是将麦麸用醋炒热,起到热敷温熨、散寒止痛的作用。“热瓦”,即将盖房用的瓦烧热,外用毛巾包裹,以待温热适度而枕之,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火燃神针,即火针,是针灸的绝技,现在已很少人能掌握应用。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是掌握运用火针的高手,希望这份绝技不要失传。文中将药引子比作楚霸王骑得“乌骓马”、关羽使用的“青龙刀”,要用好这些“乌骓马”、“青龙刀”,关键在于医生的医术是否灵巧。药引子的选用,主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另外与当地的饮食习性、用药习惯、风土人情等因素亦有关联。药引子虽然是寻常之物,但它也有寒凉温热之性,所以在选用药引子的时候,首先要明了病情,然后才能针对性地选用药引子。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头面部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穹引药达目:菊花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引药达颠顶:藁本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2、上肢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引药达左上肢:桂枝引药达右上肢:桑枝3、引药达颈部:葛根4、引药达背部:姜*、防风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9、引药走督脉:狗脊10、引药达皮肤:蝉蜕11、引药入胃:半夏12、引药入肺:桑白皮13、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14、引药入心:丹参、*连、菖蒲15、引药入脾:苍术16、引药入骨:威灵仙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复花药引子大全,熟读了,开药治病全靠它“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我们常说的“药引”其实就涉及到药物的另一个功效——“引经报使”。那么,“引经报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常见的药引子又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吧!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一些药物具有特定的功能,它能够带领其他的药物到达病变部位。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1.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①引药达额头:白芷。②引药达头两侧:川芎。③引药达目:菊花。④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⑤引药达颠顶:藁本。⑥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3.引药达颈部:葛根。4.引药达背部:姜*、防风。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9.引药走督脉:狗脊。10.引药达皮肤:蝉蜕。11.引药入胃:半夏。12.引药人入肺:桑白皮。13.引药入肝:柴胡、当归。14.引药入心:丹参、*连、菖蒲。15.引药入脾:苍术、白术。1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常用引经药歌诀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手足阳明经,白芷升(升麻)葛根。肺芷(白芷丿升(升麻)葱用。脾升(升麻)白芍应,心经*连使,肾独加桂灵。分经用此药,病愈即通神。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使上下,左右,内外,表里行成统一整体。药引子就是把各味中药引向有病的脏腑经络,使各味中药具有靶向性。这几味中药只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用,对其它经无作用,或作用很小。古人称药引子为“引经报使”。在一般情况下十二经的药引子为:一.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白芷.生姜.葱白.二.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三.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四.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上焦用地骨皮.中焦用青皮.下焦用附子五.手少阴心经:*连.细辛.六.手太阳小肠经:蒿本.*柏.七.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八.足阳明胃经:升麻.白芷.葛根.石膏.九.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桂枝.细辛.十.足太阳膀胱经:羌活.十一.足厥阴肝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十二.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药引子不仅能起到领*者的作用,而且还能加强各味中药的疗效。在治疗燥咳的药中可加入枇芭叶.生梨汁.以加强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可加入葱白.生姜.以加强驱风散寒的效果.在治疗肝血不足.肝阴不足的滋阴养血的药中可加入4—5个胡罗卜头.可加强养肝血的效果.在清热利尿的药中可加入鲜茅根.鲜竹叶.会很快的消除尿急.尿频.尿痛在食疗中,海参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可入心经.肾经.肝经.脾经.胃经.在吃海参时如能加上海参肠,海参子(海参花).不仅美味,补益效果会很好!(原因:海参在遇到它的天敌和恶劣环境时,它会从肛门里排出它的肠子,迷惑敌人,以保护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修复,一套完整的内脏又长了出来。所以,海参的再生能力特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再生能力!)海参肠就是海参的参引子。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头面部:*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姜*桂枝威灵仙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木香砂仁*莲肉桂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柏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口周:龙胆草*莲肛周.外阴:*柏防已龙胆草吃什么药可以用姜汤做引呢?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腕腹冷痛,肢冷便溏:附子(制)、*参、白术(炒)、干姜、甘草:口服:姜汤或温开水送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每丸6克,每粒10克四正丸广藿香、香薷、紫苏叶、白芷、檀香、木瓜、法半夏、厚朴(姜炙)、大腹皮、陈皮、白术(麸炒)、桔梗、茯苓、槟榔、枳壳(麸炒)、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白扁豆(去皮)、甘草祛暑解表,消食化浊,(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2丸,一日2次。每丸重6克。这个生姜在用的时候,有什么注意事项吗?还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老少皆宜呢?生姜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常吃会引起肝火旺,所以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是忌吃的,口干、便秘、患痔疮的病人也要少吃。克制吃姜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时配一些舒肝、理气的食物,如山楂、菊花,用它们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不知道您听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谚语“男人不能百日无姜,女人不可百日无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比如我们在家吃什么中成药的时候,会用这个枣汤服用呢?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这个大枣的补血养血的作用,我们老百姓都知道,它在作为药引子的时候,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用于药性峻烈、有*之剂中。调缓药性大枣之味大甘,可缓和或减少某些峻烈药物的*性和副作用,如《伤寒论》逐水之十枣汤,《金匮要略》泻肺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一则取其缓解大及、甘遂、芫花、附子之*性和葶苈子之峻烈之性;二则取其甘味护养胃气,以防伤正。为什么这个姜枣是不分家的呢?生姜与大枣配伍:生姜的得大枣,可缓和其西恩三之性;大枣得生姜,克防止补齐过壅之偏。二者相须为用,取其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营一卫之力。临床用此配伍一扶正祛邪,调和营卫。“姜枣引”者,顾其名思其义,属于中医方剂中的引经药或佐使药,俗称“药引子”。常规调配法是鲜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或鲜姜6-10g,大枣10-15克。中医在书写处方时,常于处方末尾处书写“姜枣引”。中医处方具有“姜枣引”的方剂很多,如常见的异功散、八珍汤、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汤、苏子降气汤、归脾汤、实脾散、九仙散等等,这些方剂中的“姜枣引”都具有相应的治疗目的,如出自《正体类要》的八珍汤具有补益气血之功,方剂中的“姜枣引”是为了帮助人参、白术入气分而调和脾胃,从而发挥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的功效。六味地*丸用淡盐水做引送服,以引药入肾;治疗风寒痹痛、胸痹等时用*酒做引药通行气血;藿香正气丸用姜汤送服,以引药入脾胃助温散寒湿。这些都是引经药之典型方剂古代医家讲究在汤剂中加药引
  明代孙志宏在论述了煎药的种种注意事项后,还特别叮嘱“若外有煎成磨调、化入之药,并煎药引,极宜点检。”
  《医述》引《医学阶梯》指出了药引在汤剂中的作用,“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并提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既可辅助发挥汤剂的发汗功能,又可调和脾胃,是使用药引的典范。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也用姜枣,却不是为了发汗,其意应是辅助健脾和胃。药引有许多妙用,“不可不考”。
  明代李梴转引汪机的说法:“药无定性,以血药引之则从血,以气药引之则从气,佐之以热则热,佐之以寒则寒,在人善用之耳。”把药引的作用夸大到极致。
  清代龙之章也指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锋官。先锋如硬实,他自打敌前……好似乌骓马,全在霸王去著鞭。又如青龙刀,全在关帝去传宣。幸当用药时,不妨此笔添。”龙浚川补充说:“自古用兵最重先锋,取能冲阵开路,直捣敌巢。用药如用兵,此言大药引子亦如是也。不得谓其大而减之。”
  清代汪昂介绍自己的著作《汤头歌诀》的特色时指出,该书“药味药引,俱令周明”。《汤头歌诀》流行至广,影响至深。从中可以推想清代时药引已经极为普遍使用。
  药引的具体使用
  古代有些善于总结经验的医家,也把用于不同功能的药引进行了总结归纳,如明代龚廷贤指出:“汤剂……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
  《医学阶梯》中列举了大量药引,迻录如下:
  “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松脂;祛舒筋用*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紫背浮萍。治心烦不眠用鸡子*。药引多端,指难遍屈。今以常用之引,聊录数则。举一反三,其惟良工乎?”
  龙之章在“大药引子甚是得力”中介绍了自己使用药引的经验:“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我尝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又尝姜汁一大盏,对药治顽痰。又尝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清代张确《资蒙医经》全面总结了引药的作用:“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汤剂中的药引
  药引用于丸剂是送服药物,用于汤剂,则是加入方剂中一起煎煮,不过多是后下。因为药引多是食品和易得物品,所以多是病家自己采集,自己估计用量。
  药引在唐代剂中是介于药与非药的一种物质,属于“君臣佐使”中的“使药”。其常见作用有①引经作用,如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引药入肾;②增强疗效,如以生姜、葱白为引,加强辛温解表作用;③解*作用,在使用某些*性药物时加入生姜、饴糖等为引降低*性;④保护脾胃,如有些方剂中加入大枣、粳米为引,起和中扶本作用;⑤矫味作用,如有些药物口味难咽,常以红糖或冰糖为药引,以减轻异味。

谢海洲医文集写到:我在这些年临证时,慢慢积累了一些资料,也是在受前人的启发,经过反复的实践,大致有以下的几种,也可以算为“药引子”吧。

1.蚱蝉:每用3-5个,可以助听开窍,用于实聋,取其发音,亦以声达声之意。

2.蝉蜕:每用1-2对,治音哑。

3.蟋蟀:每用1-2对。又名蛐蛐,可以解热,又能利尿,取其穿通,用于尿路点滴不通。

4.鲜荷叶:每用1角(1/4张)-1张,可以清暑,民间服荷叶粥,取其清馨醒脑、沁人心脾、开胃进食。

5.白扁豆:每用15克,健脾开胃,民间用为菜蔬,可以佐餐下饭。

6.赤小豆:每用30克,利尿,民间煮粥服。

7.绿豆:每用30-克,清暑益气,并可外用,研细粉,古代用为爽身粉。

8.鲜佩兰:每用15-30克,夏日潮湿,口中甜腻,可用大量,取其芳香清暑化湿,亦“治之以兰”之意。

9.肾精子:是猪膀胱中的结石,其形比粟粒还小,多保存于龙眼肉上,每用2-3粒,多至7粒,通淋利尿效果好。

10.蝼蛄:每用3-7个,焙干,农村夏季夜晚可以灯诱捕,利尿通淋效果好。

11.鹅血:每用一个鹅的血,治噎膈初期有一定效果,有利膈进食的作用。

12.鳝鱼血:取一个鳝鱼的血,趁热敷于口眼歪斜部位,有牵正缓麻痹作用。

13.地龙:即蚯蚓,北方成品多用盐渍并有泥土味,用前宜炒过矫味,民间用于定喘,或与治喘药同用,每用10-15克。

14.水红花籽:民间称狗尾巴花籽,即辣蓼子,对臌症消水有一定效果,今多用于肝硬化腹水。

15.鲤鱼:每用约克重1条,煮汤时不加盐,也是民间利尿消肿药,本“千金鲤鱼汤”方意。

16.伏龙肝:每用60-克,先煎去滓,代水煎药,取其止呕、止吐、止泻、止血,效甚好,也可以用红砖坯用柴草烧炼(忌用煤火)取其中所含之硅化物,凡出血久不止者加此。

17.玉米须:每用1束(约15克),治全身性水肿。

18.糯稻根:每用15克,用于止汗,北方多喜用浮小麦30克,与此效同。

19.竹叶10克,灯芯1束(约3克),用于暑热,既解暑又利尿。

20.西瓜:随意饮服,可以解暑,又可退热,作为退高热的辅助剂。现儿科病房于西瓜季节广泛应用。

21.西瓜翠衣:即西瓜皮,为吃西瓜后将皮串起来晒干,于无西瓜季节用之以代西瓜用。

22.蛤蟆草:每用15克,洗痔疮。

23.鲜艾叶:每用15克,洗痔疮。如未破可加花椒、食盐各少许,兼消肿。

24.鲜茅根:每用15-30克,治鼻衄。

25.金莲花:每用15克,治鼻咽肿痛,用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乳蛾效甚好,其抗菌力超过金银花,可认为具广谱抗菌作用。

26.浮萍:每用10克,用于荨麻疹,透疹力强,对鱼虾过敏者可用。

27.鲜青果:又名鲜橄榄,每用1-2个口含,治咽喉痛。

28.细茶叶:即好茶叶,每用10克,可以治偏头痛,如麻杏石甘汤加细茶叶名五虎汤,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性肺炎,加此后又具强心作用。

29.陈蒲灰:即芭蕉叶或陈草帽瓣炒成炭,治肿在四肢者可加此,源于《金匮》败蒲散之意,又止盗汗。

30.桑枝:每用15-30克,治四肢络脉不通,取其通达四肢。

31.苎麻根:每用30克,治胎动不安,此为白麻的根。

32.桑螵蛸:即螳螂窝,每用10-15个,治小儿遗尿。

33.蟑螂:炒去翅,加五谷虫炒,治小儿疳疾。蟑螂的应用汪逢春老大夫喜用此,五谷虫的应用,张菊人老大夫喜用此。

34.凌霄花:每用7枚,用于经闭,通经效果好。

35.鸡冠花:每用10克,即可止痢,又用于白带。民间用时白鸡冠花用于白带、白痢;红鸡冠花用于红带、红痢。又红痢可加用马齿苋、红糖;白痢可加干姜、白芍。

36.姜:生姜每用3片,解表、和胃;生姜汁每用2-3滴,取鲜姜以水稍泡过,切成细末,乘湿压榨成汁,如服竹沥水时觉恶心欲吐,加2-3滴于竹沥水中,即可和胃纳药;干姜为由鲜姜晒成,每用鲜姜量的1/3,温胃散寒、温脾止泻、温肺止咳方中均加此;煨姜为鲜姜煨去油,用于止水样腹泻;炮姜为干姜炒成炭,用于止血、调经。

37.鼠妇:每用7-10枚,炒过研粉,涂口疮效果好,成药锡类散中含此。

38.马舌子:即每用2一3条,平喘止痉,又用于癫痫,成药清心滚痰丸含此。

39.蜘蛛:每用1-2枚,消肿解*,可解*虫咬伤,民间选大型,活死均可用。养鸡者每于暑天加喂1-2枚蜘蛛,据云可祛暑,解除鸡的夏季热。

40.蚕蛹:用油炸过,每用1-2个丸,可以治糖尿病。北京林葆洛大夫晚年患糖尿病常自服此,寿九十余而终。

41.马宝:每用3克,治癫痫,来源于千金马宝散。

42.黑白丑:每用各6克,治癫痫,可炒后研粉冲服。

43.菖蒲:每用30-60克,可镇静,治精神分裂症。

44.海螵蛸:每用10克,可止血,又可外用。又磨成针棒,以*连或大蒜水泡过,用磨砂眼。

45.*酒:外伤用汤药,古方常水酒各半煎药。

46.象皮:用为止血,多入制剂,或外用。

47.象牙屑:每用15-30克,用于骨质增生有消刺作用。

48.*明胶:为牛皮胶,每用15克,长期服用可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证。

49.鱼鳔胶:每用10克,用油煎炸,治再障有效。

50.土狗:即姜石,每用-克,民间用为利尿,解*,消肿,近年认为含稀有元素(微量元素),可抗癌。

51.鲜竹沥:每用15-25克,化痰效好,如寒痰可加生姜1-2滴,以佐其寒性。

52.梨皮:选大鸭梨1个,洗净,用刀削于药锅中,待药已沸过时加入,待再沸,即取出漉汁,用于热性咳喘效好,具清肺火、化痰涎、平喘之效。

根据以上所述可概括一下药引子的功效:(1)增强处方的药理作用(协同作用)。(2)对处方中某些起制约作用(拮抗作用)。(3)吸着(吸附)作用,如灶心土止血作用即此意。(4)引经作用,如羌活性向上、独活向下、桑枝达肢、甘草梢达阴茎、枳实宽胸、桔梗上行、牛膝下引、木瓜在腓肠肌、白芍在腰腿部等。(5)矫味,如服药欲吐,可加点姜,如欲温中,加饴糖(麦芽糖)。

往期文章:

常见的“药引子”功效强大,不可忽视

引经药,通达病所至关键

经方治疗主要病方索引

中医不传之秘:人体各部位的引经药

16位名老中医的经验方

著名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经典名方集锦

1
查看完整版本: 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中药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