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着求是的状态,探求《*帝内经》的真理,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与本质。一起走进《素问?阴阳别论》,内观通天的心路,辨阴阳,袖里装乾坤,应时应运,使自己身体和谐健康,内在无限丰盛和谐,荡漾在古老经典的高维能量场,渲染我当下的意识状态,认识自己,让自己活得通透,明白,自在。
我们在解读经典的时候,其实解读只是一个表象,它更重要的内涵是每一次解读的当下,你都在跟这个系统进行同频共振,都在更完整地接纳这个系统。同时,感谢宋小菲老师,马春杰老师,覃业清老师,李青老师,宁可老师,*海英老师,孙承香老师,卓姐姐老师、程金凤老师,欧阳诗姣老师等各位老师的同频共振及文字校正。
我们需要常态地在一起进行共振和交流,所以我们侧重的是建构内在同频共振的能量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圆满,每一个人在这里面都不可替代。我们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心量无限广大的时候,是能够跟所有能量进行同频共振的。在觉醒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次的内在提升都会带来我们跟内在高维的同频共振,所谓加持就是同频共振,我们的内在N维智慧关联的同频共振的当下,出现的现象,也叫法喜,这种法喜是发自内在的,超越一切快乐。
我们来一起走进原文: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此段继续说明,不同的脉象对应的不同的病症之间的关系。
“结阳者,肿四支”,四肢为诸阳之本,中焦阳气郁结,不得宣通于四肢,水液停滞不行,故四肢肿。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老腿脚先老。为什么说“人老腿脚先老”?一般情况下,关于这些俗语的说法都是从中医上出来的,人们常常会说人老了,腿脚就不好使唤了。既然这是中医的说法,那么就要用中医来解释这一现象。人体有12条经脉,其中大概有一半会经过我们的腿脚。一旦人体开始衰老后,腿脚里面的经脉就得不到充足的供血,他们没有足够的气血来滋养,那么腿脚衰老速度必然会比人体更快。
我们的脚部被中医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身体各个经脉都会分散在脚部这里,只有脚部的气血足够通畅,身体的整个机体才能健康。就比如说,当你的脚部感到寒冷的时候,那么你的身体也会感到寒冷,那么身体的各个器官必然也会被影响到。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圣济总录·大小便门》认为,结阴是阴气内结所致便血。什么叫做结?就是打结,结了个疙瘩。在这个地方就囤住了,堵塞了。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石水”:病名。①水肿病之一。因下焦阳虚,不能司其开阖,聚水不化而致水肿。《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②单腹胀。《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正指此也。”③疝瘕类病证。《医门法律·水肿论》:“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以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适在厥阴所部,即少腹疝瘕之类也。”
“少腹肿”,就是小肚子肿了,出现了水肿的情况。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二阳结”:指病邪郁结在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经处;“消”:消渴之意。阳明胃这块把阳气结聚住了,结聚住之后,胃就不停的消化很多的谷物,但是又不向其他地方输送,就好像这个锅开了很大的火,什么东西放进去都煮掉,只是厨房里做饭的最兴盛,做完了之后都在厨房给干掉了,外面的餐桌上没有人给它去运送,所有的活动都结聚在阳明当中,这个就是谓之消。
“三阳结”:指病邪郁结在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隔”:阻隔,指下面经络沟通不利。
这个三阳是太阳,如果阳气结聚在太阳经当中,太阳经会出现什么情况?会出现“卫气”非常“生”。那么这个隔是什么意思呢?隔断、阻隔。足太阳膀胱经又州都之官,管水路相通的。如果州都这一块水路阻隔的话,水路肯定不通了;水路不通,一定会出现一种闷热的状况。因为三阳阻的又是最表层的“卫气”,天气非常闷热,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种景象,沙漠里的一团火,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景气。天地相隔,阴阳相隔。还有什么呢?我们的手太阳经也出现了阻隔,在我们的腹部就会有相应的反应。这就是“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三阳结是闷热,到三阴结会出现和闷热相对的冰冷的状态。“三阴结”:指病邪郁结在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水:指水液代谢不利。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指病邪郁结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喉痹:病证名。多由邪热内结,气血瘀滞痹阻所致,主要症见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喉痹也指嗓子说不出话来。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搏阳别”:指脉象中,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本身的搏动差别很大;“有子”:怀孕;阴阳虚:指脉象中,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肠澼”: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阳加于阴”:指阳脉比阴脉强很多;“汗”:出汗;“阴虚阳搏”:是阴脉弱而阳脉盛;“崩”:这种情况发生在妇人身上,就是血崩之象。
这一段的意思是: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多为喉痹之病。
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同时又患肠澼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我们继续走进经文: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此段详细说明了,不同的危症脉象导致的病死时间。
①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②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二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夕时,傍晚;③一阴俱搏,十日死:一阴,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④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阳,指手太阳小肠级和足太阳膀胱经;⑤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三阴三阳: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隐曲:这里指大小便不通之意。⑥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二阳: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病温,病证名。指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之病证。《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此段的意思是: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十天死亡;三阳脉(指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二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阴阳别论》告诉我们,人不要走到这一步,否则神仙也救不了。阴阳别论,讲的是从脉象上辨病,这些,只有对职业医生有帮助,而对普通人,意义不大。因为,只要我们认真防范,颠覆我们的认知,植入究竟的指令,想得病都难。“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人应顺应自然而活,万不可逆。
篇中云:“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这里判断阴脉阳脉的一种方法是:有胃气者为阳脉,没有胃气的真脏脉为阴脉。食物所包含的能量被人体吸收后能转化为阳气,因此有一分胃气便得一分生机(阳气)。所以“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但凡见到真脏脉的败脉,都是可以预测到死期的。
人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个人的基础脉也是不易改变的。基础脉大体分三类:浮类脉、沉类脉和平类脉(不沉不浮)。浮类脉人阳(气)多阴(血)少,沉类脉的人阳(气)少阴(多),平类脉人阴(血)阳(气)平衡。体质虽然稳定,但也是动态变化着的,因此,基础脉也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另者,五脏都有其正常脉象,如心脉的正常脉象是浮大而散,肝脉的正常脉象是沉弦而长……且“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人体脉象又会随着四季十二月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诊脉时要灵活把握。
中医通过四诊收集各种信息,最终想得到的答案就是阴阳。《*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明此者,万病皆指掌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