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过,霜降将至,秋冬季节之交,“霸榜”的时令水果是柿子。针对柿子的俗语很多,如“柿子是发物”、“男怕柿子女怕梨”、“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等等,但流传最广的,是“一个柿子十副药”。
从字面理解,1柿=10药。这个药是含义宽泛,可以是补药、解药、中药等。总的理解,是吃一个柿子,相当于10副药的功效,作用很明显。这是老祖宗用夸张的方法传授生活常识和经验,表明柿子有大用、是良品、要珍惜。
无论是人文、医药、农林、地理、风土等方面,柿子都与我们生活和记忆密切相关,粗略地看,柿子有6个特点:
炎*之果:产于华夏,属“中国籍”,文化记载史至少年,每个朝代有诗词歌赋描述写意。
广域之果:全国大部分区域栽种,东起江浙,西至甘陇,南抵两广,北到燕赵,都有踪迹,年统计种类有种。
吉祥之果:“柿”和“事”、“世”谐音,所以有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世代昌隆等很多寄托祝福的词语,是庆生、庆祝、婚礼的用品。
创意之果:红红**的柿子与审美观念契合,由此与灯笼、宝鼎云纹等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联系起来。
多用之果:全株可入药治病,生吃如蜜糖,晒干成柿饼,上屉是蒸糕,寒冬有冻柿,还可酿酒制醋。
救命之果:不仅入药能救命,更主要是可当应急口粮,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过去房前屋后种柿树,目的就是防饥荒。
但柿子也是争议较多的果品,大量文献说柿子与一些常用食物相克,至少三四十种,名单还在不断拉长,仿佛吃柿子要莫大的勇气,而相关的辟谣和分析也针锋相对。那么,柿子在我国存在千年,它的功效和禁忌是怎么样的?
中医认为,成熟柿子虽呈暖色,但整体性寒、凉,味甘、微涩,归心、肺、脾、大肠经。将柿子分解,它的各个部分的功效均不相同:
柿肉:凉血通便,镇咳消肿,润肺化痰,止痢消疮,可健脾胃、解酒。
柿皮:治疗疮痈肿*,多用于外敷。
柿饼:治疗咳血、呕吐、血淋等症状。
柿霜:柿饼表皮的白霜,清热、润燥、化痰、润肠。
柿蒂:降逆、止嗝,治夜尿频多。
柿叶:清热利咽,止咳消痞。
现代药理分析,成熟的柿子含有大量果糖、果胶、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淀粉、多种维生素、单宁酸和钾、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维生素C的含量一般比其他水果高1倍以上,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很突出,所以,它的药用和生活价值体现在:
抗氧化,可减少氧化应激作用,防止早衰、老年痴呆、疲劳乏力等问题。
护视力,主要是胡萝卜素防视力减退,古人晚上视力不好,吃柿子能缓解。
降血压,要归功于含有丰富的钾,柿肉中高达mg/g。
助消化,柿子含有较多的果胶、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对便秘有好处。
防疾病,柿子上市季节,正是秋冬气温多变之时,通过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果糖,提高免疫力。
治甲亢,我国多地饮食摄入碘不足,柿子有较多的碘,对治疗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效果不错。
民间还把柿子作为解酒、止咳、健脾胃的选择,有一些用柿子入药治胃炎、结核病、湿疹、尿路感染、冻疮等问题的偏方。
但柿子含糖量高,可达15%以上,有的柿子品种摘下需要做后期处理才能食用,所以,目前已证实的禁食、慎用柿子情形主要有:
1、胃酸分泌较多的人不宜空腹吃,防止形成胃结石,肠胃健康的人吃却无妨。
2、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防止寒上加寒,虚者更虚。
3、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柿子和柿制品,防止血糖异常波动。
4、饮酒、喝茶时不能吃柿子,防止柿子和酒精、茶叶成分反应,引起肠胃不适。
5、未完全成熟、未处理到位的柿子不宜食用,有牙周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而一些民间说法,认为柿子不宜与海鲜、牛奶、薯类同食,大家都不能空腹吃等禁忌,没有充分的试验数据证实,暂不能作为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