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比如“这熊孩子不听话,隔三岔五被老师请家长,当他爹真上火!”,“这几个天熬夜看世界杯,熬上火了!”,“昨儿吃火锅,今儿就上火攻嗓子了,说话唱歌都走音儿”……
今天,我们冷静地聊一聊:我们日常说的这些上火,跟中医说的上火是一回事吗?上火”有哪几种类型和表现?西医怎么解释上火?上火了怎么办?“下火”有几种“下”法?
一、说说中医的“火”和“上火”
1.火为阳气,没火不行,火大也不行。
阴阳理论是中医的经典分析工具,中医认为的凡是向上、运动的、明亮的、火热的事物为阳,向下的、沉静的、阴暗的、冷凉的为阴。火在阴阳学说里属于“阳”,《尚书·洪范》最早对火的属性进行了概括:“火曰炎上”。
中医认为火的本质就是阳气。《类经》里面说到:“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这段话大致意思“火”(阳气)是人正常的不可缺少的的东西,有了火,才能化生天地万物,有了火,才能有人。火候适中,人体才能正常运转。火候太过,就会伤“气”,人就会生病。这与*帝内经里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是一个意思。
所以,正常状态的火,具有温煦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让人感觉。火太大的时候,会耗损人的正气,正气受损,人就容易生病。
2.上火:阳气过剩
人正常的时候,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理想的状态是“阴平阳秘”,人体内的阴和阳相安无事,“阴”的沉静寒冷,阳的运动温煦,互相冲抵,人感觉不出不舒服或者异常。
上火,就是阳气显得过剩了,明显让您感觉到阳气的“热”,并且这种热会给您带来明显的不舒服的感觉。火最主要的特点是热,所以无论哪里上火,无论哪种类型的火,热是最基本的表现。另外,火质地轻薄,爱往人体上部窜,也就是中医说的“火曰炎上”,所以我们就会说“上火”。
二、中医上火的类型
1.按虚实分:实火和虚火
上面说了,火的本质是人体之阳气,正常情况,阴阳平衡,火过剩就会表现出上火。但是这个过剩,有绝对过剩或者相对过剩,阳气绝对过剩,上火上的就是实火。阳气相对过剩,上火上的就是虚火。什么是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呢?咱打个比方,正常情况,人的阳气(火力值)是5,阴气值也是5,阴阳平衡,人感觉不到异常。
(1)实火(绝对过剩):就是阳气(火力值)充实,阳气大于5;阴气值正常,还是5。这种情况叫阳气绝对过剩,就是实火。
上实火引起的症状一般热的感觉比较明显,疼痛等症状比较严重,但是持续时间不长。比如实火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难忍,皮肤起火疖子流脓,口腔溃疡面红肿充血等。
(2)虚火(相对过剩):阳气(火力值)正常,还是5;阴气空虚了,阴气小于5。这种情况阳气相对过剩,就是虚火。
上虚火引起的热感不太强,红肿不明显或者基本没有红肿,疼痛也不明显,以隐隐作痛为主,但是虚火持续过程一般较长,迁延难愈。比如虚火引上攻嗓子,嗓子只是感觉痒痛,不太疼,也没有红肿。虚火引起的溃疡,溃疡面是凹陷的,没有红肿。
2.按“火源点”位置分
中医也有按“货源地”的位置来分的,比如上焦之火、中焦之火、下焦之火。
上焦之火常见心肺以上位置上火情况比较突出,比如头上或鼻头长火疖子、眼睛干痒或者充血红肿、嗓子红肿、口腔溃疡等。
中焦火常见胃火过剩,饭量大且容易饿好渴;肝火旺盛易怒,两胁胀痛等。
下焦火可见大便干结难下,小便刺痛尿*等。
三、上火用西医如何解释?
有研究对上实火和虚火的人的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有趣的现象。通过前面对上火类型的介绍,我们知道,上实火的时候,红肿痛的感觉比较突出,比如皮肤起火疖子,西医称之为皮肤“炎症”,这个“炎”就是两个“火”。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现,上实火时候,人体内的白细胞、前列腺素E2等比正常值高,促进炎症形成,所以西医说的“炎症”,和中医说的“上火”(准确来说是实火)是异物而同名。
而现代医学通过动物模型试验发现:虚火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调,表明能量消耗和代谢增强,与中医理论的“阴虚生内热”有一定相关性。
四、上火的原因有哪些?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上火经历,大家可能都能说出上火的原因。根据医学调查,引起上火的前三大原因是:
1.饮食辛辣。现在很多年轻人,本来就年轻气盛,还好吃麻辣鲜香的美食,所以是上火的高发人群。辛辣物质在中医看来,性质属阳,有补火助阳的作用。
2.熬夜。这是当代人的通病。熬夜是用生命之火在透支性消耗体内阴液,容易造成阴虚上火。长期熬夜,危害更大,绝不是上火这么简单。
3.喝水太少。俗话说水火不容,水是火的克星。一些白领一忙起来一天到晚一口水不喝,喝水太少,体内阴液不足,无法与火抗衡,就上火了。
所以,我们如果要避免上火,就要避免以上不良习惯。
五、上火了?下火的方法不只一种
很多人一上火,就自然想到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调理,这样的方法看上去没有毛病,因为上火多表现出热,以寒治热,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其实中医治疗上火的思路,不止这一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和,泻、宣、补。
1.和:用寒凉药中和人体之火,比如用大寒的石膏清胃火。这个容易理解,就像往火堆里泼盆水,火就灭了。但是长期使用寒凉药,容易伤损阳气,也有一定弊端。
2.导:中医理论认为,火只有被滞留在身体某个位置,不能正常移动,就会导致这个地方上火。比如积食、痰饮积聚、便秘都会引起上火,所以用消食导滞,化痰解郁、泻热通便药,让火不再滞留在一个地方,病自然就好了。比如治疗儿童积食感冒的中药里,经常有六神曲、豆豉等消积食药和大*等泻下药成分,积食消了,大便通畅,小孩就好了。这就好比把着火的燃气罐抱出屋子,屋里自然就不热了。
3.宣:宣就是把皮肤毛孔打开,让热气透出去。就好比屋子里太热的时候,把屋子里的窗户打开,形成对流,屋里温度自然就凉快了。在具体用药时,会用凉性的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菊花等,发散风热,让热从毛孔宣发出去。
4.补:这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以为上火就不能补。其实对于虚火,可以通过服用一些性平或凉的滋阴药,增加阴液,与体内的火达成平衡。比如用西洋参、麦冬、生地*等,都可以滋阴制阳,缓解虚火情况。这就好比锅里的水快烧干了,非常热,就往锅里加一瓢凉水,锅里的水就不那么热了。
最后总结一句:火是个好东西,但是最好别上火!万一上火了,灭火方法有很多种。